赵范听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觉得此计甚妙,既避免了立刻投降的屈辱,又不用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去硬拼。他连连点头,抚掌赞道:“先生之言,甚合吾意!此乃老成谋国之言也!”
他立刻命人取来文房四宝,亲自挥毫,写下一封措辞恳切的书信。信中,赵范先是自陈汉室宗亲的身份,对同为宗亲的刘备表达了敬仰之情,又盛赞了赵云的威名,随后笔锋一转,询问赵云此番南下,兵锋直指桂阳,究竟是何意图。信的末尾,他言辞谦卑地表示,若赵将军只是路过,他愿开城相迎,以尽地主之谊;若另有他图,也希望能当面一叙,共商良策,以免同室操戈,为天下人耻笑。
写罢,赵范将书信用蜡封好,派了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快马加鞭,送往城外赵云的军营。
城外,赵云军营。
三千精兵安营扎寨,井然有序。营寨外围,鹿角、拒马、陷阱密布,防备森严;营寨之内,巡逻队往来不绝,士兵们或擦拭兵器,或喂养战马,虽无战事,却无半分松懈。整个军营弥漫着一股沉静而又肃杀的气氛,足见主帅治军之严明。
中军大帐内,赵云身披银甲,正对着地图凝神沉思。他那张英俊而坚毅的脸庞上,看不出丝毫的骄矜与轻敌。他知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诸葛军师的计策,绝非仅仅是夺取一座城池那么简单。
就在这时,帐外亲兵来报:“启禀将军,桂阳太守赵范遣使求见!”
赵云闻言,眉梢微挑。他知道,赵范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快。他并未感到意外,只是淡淡地吩咐道:“带他进来。”
不多时,赵范的使者被带入帐中。那使者一见赵云,便被其威严的气势所慑。只见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一身银甲在帐内烛火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他虽未发一言,但那份从容与威严,便已让人不敢直视。
使者连忙跪下,呈上书信:“外臣奉太守赵范之命,特来拜见赵将军!”
赵云接过书信,拆开蜡封,仔细阅读起来。他看得极慢,每一个字都细细揣摩。帐内一片寂静,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读罢,赵云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赵范这是在试探,也是在拖延。这封信写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敬畏,又暗藏着质问,还想用“汉室宗亲”这块招牌来束缚他的手脚。
“回去告诉你家太守,”赵云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吾奉皇叔刘豫州之命,前来安抚荆南四郡,以定民心,共抗曹贼。桂阳郡既是荆南之一,自当归附皇叔,此乃天意民心所向,非为私利。”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锐利:“赵太守既是汉室宗亲,更当明辨大义,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若肯开城归降,吾必保其官爵,绝不加害。若执迷不悟,妄图以卵击石,待吾大军一到,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赵云将书信轻轻放在案上,语气缓和了几分,却也带着一丝最后的通牒:“你且回去,将吾之言,原原本本地转告赵太守。吾给他三日时间考虑。三日之后,若不开城,休怪吾枪下无情!”
使者听完赵云的这番话,只觉得冷汗直流。赵云的话语虽然平静,但那份潜藏的杀气,却让他不寒而栗。他知道,这位常胜将军,绝非虚言恫吓。他连连叩首,狼狈地退出了大帐,快马加鞭赶回桂阳城复命。
桂阳城内,太守府。
赵范正焦急地等待着使者的消息。当他听完使者原原本本地复述了赵云的话语后,他那颗刚刚放下的心,又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开城归降?他竟要吾开城归降?!”赵范在大堂内来回踱步,脸上充满了惊恐与不甘。他没想到赵云的回答如此直接,如此强硬,丝毫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回旋的余地。
“太守大人,赵云此言,显然是志在必得啊!”那名幕僚也面色凝重地说道,“他言辞虽有礼,却暗藏杀机。三日之期,便是最后的通牒。我等若不从,恐怕……”
“难道当真要将这桂阳城拱手让人吗?”陈应再次跳了出来,怒吼道,“太守大人,赵云不过是虚张声势!他只有三千兵马,如何能攻下我坚城?末将愿领兵出战,让他知道我桂阳将士的厉害!”
鲍隆也附和道:“正是!他若敢来,我兄弟二人定叫他有来无回!”
赵范被二人说得心中又升起一丝侥幸。他看向那名幕僚,希望他能再出奇谋。
幕僚叹息一声,摇了摇头:“陈、鲍二位将军虽勇,但赵云非等闲之辈。硬拼绝非上策。不过……既然赵云给了三日之期,我等或许可以再行一计。”
“先生快快请讲!”赵范急忙问道。
“赵云此番前来,言为安抚荆南。我等可将计就计,假意投降。”幕僚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太守大人可亲笔回信,言明愿开城归降,并请赵云将军单枪匹马入城,以示诚意,也让城中百姓安心。待他入城之后,我等便可设下埋伏,将其擒获。赵云一失,其三千兵马群龙无首,必不战自溃。如此,则桂阳之危可解,太守大人亦可名扬天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