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他沉声对外唤道,“速请机伯(伊籍的字)先生前来议事。”
不多时,心腹谋士伊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书房,恭敬地行礼:“主公深夜召见,不知有何要事?”
刘备连忙亲自上前扶起伊籍,脸上露出诚挚而恳切的神情,拉着他的手,一同在案几前坐下。“机伯,快坐。这么晚了还劳烦你,实乃备心中有事,辗转难安啊。”
伊籍见刘备神色凝重,关切地问道:“主公可是为曹操或孙权之事忧心?”
刘备长叹一声,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是,但也不全是。”他指着地图上那片新得的疆域,“机伯你看,我虽侥幸得了荆南四郡,看似有了根基,实则四面受敌,危机四伏。备自知才疏学浅,德行微薄,全赖孔明、元直、云长、翼德、子龙、子璋等兄弟与诸君戮力同心,方有今日。但要守住这份基业,乃至实现兴复汉室的夙愿,仅凭我们这些人,恐怕还是捉襟见肘啊!”
他看着伊籍,眼中闪烁着灼热的光芒,语气也变得急切起来:“你久居荆州,深谙此地风土人情,定然知晓此地还有哪些被遗漏的明珠,有哪些尚未出世的贤才?还请为我指点迷津,助我成就大业!”
伊籍闻言,心中既是感动又是敬佩。他深知刘备这番话发自肺腑,这份求贤若渴的赤诚之心,正是他能吸引天下英雄的关键所在。他微微思索,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说道:“主公所言极是。荆州乃文华之地,自古多出俊杰。如今局势微妙,正需广纳贤才,共谋大计。若论荆州名士,籍倒确实想起一族英才。”
刘备顿时来了精神,身体微微前倾,追问道:“哦?是何方高士?还请机伯详细道来。”
“主公可曾听闻襄阳宜城的马氏一族?”伊籍问道。
“马氏?”刘备努力在脑中搜寻,“似乎略有耳闻,但不知其详。”
伊籍轻轻捋了捋胡须,继续说道:“此马氏一族,有兄弟五人,个个才情出众,饱读诗书,在荆襄一带声名远播,乡人皆称之为‘马氏五常’。”
“马氏五常?竟有五位贤才出自一家?”刘备又惊又喜,这简直是上天赐予的厚礼,“快!快与我说说,这五位先生各有何长?”
伊籍微笑道:“主公莫急。这五人之中,最年幼者名叫马谡,字幼常。此子聪慧过人,思维敏捷,尤其喜爱谈论兵法,对局势常有奇思妙想,见解独到,颇有辩才。”
“年少有才,实乃难得啊!”刘备赞叹道,“此等少年英才,若能善加引导,日后必成大器。”
“主公所言甚是。”伊籍点了点头,话锋却微微一转,“不过,幼常虽有才华,但终究年轻,阅历尚浅,其言论有时略显浮夸,尚需时间的磨砺与沉淀,方能成器。”
刘备深以为然地点头:“璞玉需琢,良马需驯。那其余四位呢?”
伊籍的神色变得格外郑重,语气中也多了几分推崇:“主公,这五人之中,最为贤能杰出者,当属其兄——马良,字季常。”
“马良……”刘备默念着这个名字。
“正是。”伊籍的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此人不仅学识渊博,精通文韬武略,更难得的是其品性。他为人正直谦恭,心怀天下苍生,在乡里之间,素有仁德之名。此人样貌亦是不凡,眉清目秀,气质超然,最奇特的是,其眉宇之间,生有一撮白毛。”
“哦?眉间白毛?”刘备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这倒是个奇特之相。其中可有何说法?”
“何止有说法!”伊籍笑道,“正因如此,荆襄之地的乡里父老,在称赞他们兄弟时,才流传开一句谚语,叫做——‘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刘备重复着这句话,眼中光芒大盛,“好一个‘白眉最良’!能得乡亲如此盛赞,可见这位马季常先生,定是德才兼备的国士之才!与他兄弟马谡相比,他又‘良’在何处?”
伊籍抚须答道:“主公问到关键了。若说马幼常之才,如锋锐之利剑,可出奇制胜,则马季常之才,便是厚重之盾牌,稳固邦国。幼常善谋一域,而季常善谋全局;幼常可见一时之利弊,而季常能察百年之兴衰。其人洞察人心,分析局势,所献之策,无不从大局出发,既合道义,又利民生,是真正的王佐之才啊!”
听到这里,刘备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霍然起身,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王佐之才……王佐之才!备颠沛半生,所求者,不正是此等国士吗!”
他猛地停下脚步,转身紧紧握住伊籍的手,急切地问道:“机伯!这位白眉马良先生,如今身在何处?我……我要立刻去见他!不,是备当亲自登门拜访,以示诚心!”
伊籍见刘备如此激动,连忙起身,拱手说道:“主公求贤若渴之心,实在令人动容。马良先生现居于襄阳郡的宜城县,在一处名为‘青溪村’的宁静村落中。那里山清水秀,环境清幽,确实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主公若要前往,籍愿一同随行,为主公引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