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瑁心中一软,将她揽入怀中,轻声安慰道:“傻凤儿,主公大业为重。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更当为主公尽心尽力,早日匡扶汉室,结束这乱世。到那时,我便可以日日陪着你了。再说了,襄阳离此地不远,快则三五日,慢则七八日,我一定回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不在家时,你要照顾好自己。父亲大人不日也将回长沙,你也要代我多尽孝心。”
“嗯,我知道了。”关凤将头埋在丈夫的怀里,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带着一丝鼻音,“夫君此去,也要万事小心。那位马先生既是高士,想必定有脾性,你莫要像翼德叔父那般冲动。”
“哈哈,”陆瑁被她的话逗笑了,“你把我当成三叔了?放心吧,我省得。我此去,是去学习主公如何礼贤下士的,定会谨言慎行。”
陆瑁辞别了依依不舍的妻子,换上一身干练的青色儒衫,手握他梅花枪,准时来到了太守府的正堂。
此时的堂中,除了几名侍立的卫兵,空无一人。他知道自己来早了,但这是对主公的尊敬,也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没有四处张望,而是静静地站在堂下,闭目养神,脑海中则在思考着今日拜访马良时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形。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沉稳而有力的脚步声从堂外传来。那脚步声不重,却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大地的脉搏之上,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威严。
陆瑁心中一动,睁开双眼,转身望去。
只见晨曦之中,一个魁梧的身影逆光而来。他身着一袭绿色锦袍,外罩一件无袖的软甲,并未佩戴盔缨,但那冲天的豪气与凛然的威仪,却比任何华丽的盔甲都更具压迫感。面如重枣,目若丹凤,三缕长髯飘于胸前,不怒自威。
正是岳父关羽。
关羽显然也看到了陆瑁,他那双素来威严的丹凤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似乎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会比自己还早到。
“父亲大人。”陆瑁快步上前,恭恭敬敬地长揖及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子婿之礼。
在军中,他称关羽为“二将军”,但在私下或是这种半私密的场合,一声“父亲大人”,无疑更能拉近彼此的关系。
关羽微微颔首,算是回应。他走到堂前,目光在陆瑁身上停留了片刻,沉声问道:“你来得倒早。”
“主公有召,不敢怠慢。”陆瑁的回答滴水不漏。
“嗯。”关羽抚着长髯,不再多言,径直走到一旁的兵器架前,目光落在了自己的青龙偃月刀上。那柄神兵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一头蛰伏的巨龙,即便不动,也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一时间,大堂之内陷入了沉寂。只有关羽偶尔拂过刀柄的细微声响,和两人平稳的呼吸声。
陆瑁知道,这是岳父在考验自己的定力。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局促不安,依旧静静地侍立一旁,如同一个最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位当世武圣和他心爱的神兵。
沉默持续了约莫一刻钟,关羽才缓缓转过身来,那双锐利的丹凤眼再次锁定了陆瑁。
“主公召你我前来,所为何事,你可知晓?”关羽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像是在考问。
陆瑁心中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他躬身答道:“主公是为拜访襄阳名士马良,充当陪侍。”
“哼,”关羽冷哼一声,似乎对“陪侍”这个词有些不以为然,“大哥要去请一个酸儒,却要劳动你我两个武夫。子璋,你且说说,主公此举,是何用意?”
陆瑁定了定神,不卑不亢地答道:“回父亲大人。孩儿以为,主公此举,蕴含深意。其一,是为‘诚’。父亲大人乃主公义弟,我军武将之魂,您亲身前往,代表的是我方武将对贤才的最高敬意,足见主公求贤之心,诚比金石。”
关羽的眉头微微舒展了一些,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其二,是为‘势’。”陆瑁的思路越发清晰,“孩儿乃新进之将,亦是父亲新婿,蒙主公厚爱,得与父亲大人同行。此举是向那位马先生,乃至天下人昭示:我主帐下,不仅有关、张、赵这般元从宿将,更有我等后起之秀,人才鼎盛,代有传承。此乃我军之‘势’,亦是汉室复兴之‘势’。”
“其三,是为‘融’。”陆瑁的语调微微提高,“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主公携文臣伊籍先生,又带我等武将,文武偕行,共访贤才,是为向天下表明,我主帐下,文武和睦,上下一心,共为兴复汉室之大业而奋斗。此乃人和之‘融’。”
一番话说完,陆瑁再次躬身:“此乃孩儿愚见,请父亲大人指教。”
大堂之内,再次陷入了沉寂。
关羽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那双丹凤眼中,先是惊讶,随即是审视,最后,化作了一抹深深的赞许。他原以为,陆瑁只是一个精于战阵谋略的将才,却没想到,他对人心、对局势的洞察,竟也如此深刻通透。
“好……好一个‘诚’、‘势’、‘融’!”关羽抚着长髯,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你能看到这一层,便不算辱没了凤儿,也不算辜负了大哥对你的看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