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父!相父何在?!”他用带着哭腔的声音,惊慌失措地呼喊着。
然而,边报早已提前数日,便以密信方式,送达了丞相府。但不知为何,作为帝国擎天之柱的诸葛丞相,却连续几天都没有出门处理政事,府门紧闭,谢绝一切访客。
刘禅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立刻派近臣携带诏书前往丞相府,宣召诸葛亮入朝议事。
使者去了半天,却狼狈不堪地回来禀报:“陛下……丞相府的人说,丞相……丞相染病在身,卧床不起,无法出门……”
“什么?!”刘禅更加慌乱,**六神无主,急得在殿上来回踱步。
第二天,他又派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这两位先帝托付的重臣,前往丞相卧榻前禀报军情。董、杜二人心急如焚地到了丞相府门前,却被面无表情的门卫死死拦住,不让进入。
杜琼是个急性子,他对着门卫,急切地说:“先帝将江山社稷托付给丞相,如今陛下刚刚登基,曹丕的五路大军就已压境而来,军情如此紧急,丞相为何要推说生病,拒而不出?!你快快进去通报,若有延误,你担待得起吗?!”
门卫只是躬身一礼,不卑不亢地答道:“非是小人不肯通报,实乃丞相钧令,任何人不得入内,以免扰了静养。”
过了许久,门吏才从里面,慢悠悠地传来诸葛亮的口令:“丞相病体稍有好转,请二位大人宽心。明日早朝,定会到都堂商议军机。”
董、杜二人无奈,只能彼此对视一眼,叹息而返。
次日,众官员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又到丞相府前等候。他们从早晨的鸡鸣,等到傍晚的日落,仍不见诸葛亮出门。丞相府内,一片寂静,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这一下,官员们的内心,彻底惶恐不安了。各种猜测与流言,开始在私下里,疯狂蔓延。
“丞相……莫不是真的病重不治了?”
“我听闻,丞相是因先帝之死,悲伤过度,已心灰意冷,不愿再理政事……”
“完了……天要亡我大汉啊!”
众人忧心忡忡,只好各自散去。杜琼再次入宫,将情况禀报后主,最后,他跪倒在地,用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说道:“陛下,为今之计,只有您亲自前往丞相府,当面问计了!”
刘禅早已是方寸大乱,他立即率领众臣,入了宫,将此事禀告给了皇太后。
吴太后听闻此事,亦是大惊道:“丞相这是何故?先帝尸骨未寒,他怎敢如此,辜负先帝的托孤之重!我当亲自前往,看他如何答复!”
侍中董允见状,连忙劝阻道:“娘娘不可轻动。以臣之见,丞相一生,忠贞不二,算无遗策,此举,绝非是消极避世。臣料想,丞相必有我等凡人无法揣测的深谋远虑。且让陛下先去探望,动之以情。若丞相仍旧推诿,届时,再请娘娘驾临太庙,召见问罪,亦不为迟。”
太后思虑再三,觉得董允言之有理,便依言而行。
第二天,刘禅的车驾,在无数官员担忧的目光中,亲临丞相府。门吏见是皇帝圣驾到来,慌忙跪地迎接。
刘禅强作镇定地问道:“丞相在何处?”
门吏叩首答:“回陛下,小人不知丞相具体行踪,只有丞相钧旨,命我等挡住百官,不得擅自入内。”
刘禅便下车步行,没有让任何人跟随,独自一人,进入了那幽静的第三重院门。只见庭院之中,翠竹摇曳,流水潺潺,与府外那惶恐不安的世界,仿佛是两个次元。
他一眼便看到了,诸葛亮正身着一袭宽松的道袍,独自倚着竹杖,在小池边,静静地观赏着池中鱼儿的游动。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安逸,仿佛这天下的烽火,都与他无关。
刘禅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委屈、不解与依赖的情绪。他在诸葛亮的身后,默默地站立了许久,最终,才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相父……在此,过得好生安逸啊?”
诸葛亮仿佛这才被惊动,他回头见是后主,脸上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慌忙扔掉竹杖,跪地拜道:“臣,该万死!不知陛下驾到,有失远迎!”
刘禅连忙上前,亲手扶起他,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焦急,问道:“如今曹丕分兵五路,大举进犯,边关急报,一日数封,人心惶惶!相父,您为何不肯出府,处理政事?!”
诸葛亮看着后主那张写满了焦急的稚嫩脸庞,突然,大笑了起来。那笑声,清朗而又充满了无比的自信,瞬间,驱散了这庭院中,所有的阴霾!
他扶着刘禅,进入内室坐下,这才奏报:“陛下,那五路大军压境之事,臣,又怎么会不知道呢?臣方才,并非是在观鱼,而是在,思考对策。”
刘禅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急切地问:“那……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拿起羽扇,轻轻一摇,脸上,是那熟悉的,智珠在握的神情。
“陛下,那番王轲比能的十万羌兵、南中蛮王孟获的十万蛮兵、魏主曹丕亲领的十万大-军,以及魏将曹休的十万兵马,这四路,臣,已然全部安排妥当,皆有退兵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