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瑁的脚步,停在了一处还算完整的院落前。这里曾是江陵的郡守府,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被烟火熏黑的墙壁。他没有进去,只是转身,面对着一路沉默跟随的姜维。夜风吹动他鬓角的白发,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
他看着姜维,那双刚刚还闪烁着坚定光芒的眼眸,此刻却流露出一丝复杂的、属于凡人的情感。
“伯约,”陆瑁的声音,比刚才在城楼上时,更加低沉,“你回长安,带着无当飞军回去。”
姜维一愣,急忙道:“大司马!江陵防务空虚,无当飞军乃是精锐中的精锐,理应留在此处,以防不测!”
“不。”陆瑁摇了摇头,眼神不容置喙,“江陵需要的,不是一支用来冲锋陷阵的奇兵,而是时间,是粮食,是能拿起锄头的百姓。无当飞军太宝贵了,他们的战场,不该是在这里修补城墙。你带他们回去,让他们休整,他们是我大汉的战略利剑,必须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脑中整理着千头万绪的国事,然后继续说道:“同时,你回去后,告诉陛下和丞相,潼关守将,让赵统去。他性情稳重,足以担当此任。赵广锐气有余,还需磨练,就让他继续留在无当飞军,跟着你,跟着丞相在长安多学学。”
这一连串的军事调动,让姜维意识到,陆瑁考虑的,早已不是荆州一地,而是整个大汉的国防全局。他默默地将这些名字和职务记在心里,准备回去后一字不落地禀报。
陆瑁从怀中,取出了一卷用火漆封好的帛书,递给了姜维。那帛书,显得有些沉重。
“我这封信,你亲手带给丞相。里面……有我自请罢黜大司马之职,以及恳请陛下,封我为荆州牧的请求。”
“安国还太年轻,他需要成长。我岳父走了,大哥也走了……这荆州,总要有关家的人来守。我,既是汉臣,也是关家的女婿。所以,我来守。”
“同时,你到长安后,派些可靠的人,将我的妻子关凤接过来吧。这里,毕竟是她的故乡,她也该……回家了。”
“至于我的两个儿子,就让他们留在长安。丞相是个好老师,跟着他,比跟着我这个只会打仗的父亲,要有出息得多。”
姜维再也忍不住,双膝一软,重重地跪了下去。他双手高高举起,接过了那封沉甸甸的帛书,如同接过了大汉未来的命运。
“大司马……”他哽咽着,声音嘶哑,“末将……末将姜维,谨遵钧令!必不辱使命!”
陆瑁伸手,将他扶起。他拍了拍姜维的肩膀,那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手,此刻显得格外有力。
“伯约,回去告诉陛下和丞相。荆州有我,他们可以安心。未来的十年,大汉的国策,不在于开疆拓土,而在于……生养百姓,充实国库,训练精兵。”
“未来的天下,比的不是谁的剑更利,而是谁的粮仓更满,谁的百姓更齐心。”
“这个道理,我刚刚才想明白。你,要替我把它带回去。”
姜维重重地点头,泪水划过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他对着陆瑁,行了一个最标准,也最沉重的军礼。然后,他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消失在了沉沉的夜色之中。
他的背影,带着决绝,也带着希望。
陆瑁站在原地,久久未动。他知道,从今夜起,他与姜维,这对曾并肩作战的师友,将一个镇守边疆,一个辅佐中枢,用不同的方式,去守护同一个梦想。
他抬起头,望向那轮残月。
月光下,江陵城满目疮痍,却又仿佛在废墟之中,孕育着新的生机。
从今往后,他不再是长安城里那位高高在上的大司马。
他是荆州牧,陆瑁。
这片土地的,守护人。
归途是漫长而沉默的。
姜维率领着七百无当飞军,踏上了返回长安的道路。这支在战场上如同鬼魅的精锐之师,此刻却像一群失去了魂魄的孤狼。他们没有胜利的喜悦,每个人的藤甲上都沾染着洗不去的血污,每个人的眼中都倒映着江陵平原上那尸山血海的地狱景象。
他们是胜利者,却走出了失败者的姿态。
姜维骑在马上,背脊挺得笔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疲惫与沉重。怀中那封陆瑁亲手交付的帛书,仿佛有千斤之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一遍遍地回想着陆瑁在城楼下的那番话,每一个字都像烙铁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自贬荆州牧,将妻子接往险地,将儿子留在京城……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司马,以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为这个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痛胜利的国家,规划出了一条最艰难,也最务实的道路。
进入关中平原,景象便与战火纷飞的荆州截然不同。田野里,是已经收割完毕的麦茬,村落间,炊烟袅袅,有孩童在追逐嬉戏。这里的百姓,脸上带着安稳和对未来的期盼。他们或许还不知道,就在千里之外,一场决定国运的血战刚刚结束,他们此刻的安宁,是用十几万人的性命换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