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追谥丞相为‘忠武侯’,以彰其忠,以表其武。忠于国,武于贼,善善恶恶,无有逾言。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忠武侯!
殿下,百官跪伏于地,泣不成声。
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臣等,叩谢陛下天恩!”
陆瑁站在百官之首,听着那熟悉的谥号,心中百感交集。
历史的轨迹,因为他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东西,终究是殊途同归。
忠武,这两个字,丞相当之无愧。
丧仪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吊唁的使者从四面八方涌来。
曹魏和东吴的使者,也到了。他们带来了各自君主的亲笔吊唁信,言辞恳切,情真意切,仿佛失去的不是敌人,而是挚友。
陆瑁代表刘禅,接见了他们。
他没有多言,只是平静地听着他们念完吊唁词,然后淡淡地说了一句:“有劳二位远来。国丧期间,不便宴饮,还请见谅。”
那平静的语气,比任何威吓都更具分量。
两名使者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只觉得脊背发凉,客套了几句后,便匆匆告辞。
他们要立刻回去禀报君主:蜀汉,没有乱。那个陆瑁,比传闻中,还要可怕。
处理完这些纷杂的外事,陆瑁终于有时间,去做一件他早就该做的事。
他走进了丞相府的内院。
这里,比前院更加寂静。
黄月英一身重孝,正坐在堂中,她的面前,摆着一个针线篮子,似乎在缝制着什么。
在她身边,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穿着同样厚重的孝服,正跪坐在那里,低着头,一言不发。
他长得眉清目秀,但脸上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郁。
他就是诸葛瞻。
看到陆瑁进来,黄月英放下了手中的针线,缓缓站起。
“子璋。”
“夫人。”陆瑁还了一礼,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个少年身上。
“瞻儿,这位是陆瑁字子璋,你父亲生前最好的朋友。快,过来见礼。”黄月英轻声说道。
诸葛瞻抬起头,看了陆瑁一眼,那双酷似其父的眼睛里,充满了迷茫与戒备。他站起身,不情不愿地拱了拱手:“见过……陆伯父。”
陆瑁没有在意他的无礼。
一个刚刚失去了父亲的少年,他的世界已经崩塌,你不能要求他彬彬有礼。
“夫人,”陆瑁看向黄月英,“丞相临终前,曾与我提及瞻儿。他……放心不下。”
黄月英的眼圈,瞬间红了。她转过头,拭去泪水,再转回来时,脸上已经恢复了平静。
“夫君一生为国,于家事,多有亏欠。瞻儿自幼,便少有父亲陪伴。如今……”她哽咽了一下,说不下去了。
“夫人若信得过瑁,”陆瑁上前一步,声音温和却坚定,“请将瞻儿,交由我来抚养。”
黄月英和诸葛瞻,都愣住了。
“这……如何使得?”黄月英惊道,“陆牧伯如今总揽国事,日理万机,怎可再为此等家事分心?”
“丞相于我,亦师亦友,更有托孤之义。他的儿子,便是我的儿子。”陆瑁的目光,转向诸葛瞻,“瞻儿在我府中,读书习武,与我儿一同成长,总好过一人在此,孤单寂寥。”
他的话,说得合情合理,也充满了人情味。
黄月英看着陆瑁那真诚的眼神,心中的防线,渐渐松动。
她知道,诸葛亮一死,丞相府,便成了风暴的中心。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这里,盯着她的儿子。将诸葛瞻放在陆瑁身边,这个如今大汉最安全的地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她低下头,看着自己的儿子,柔声问道:“瞻儿,你可愿意……跟着陆伯伯?”
诸葛瞻抬起头,他看着陆瑁,这个被父亲在信中无数次提及的男人,这个一回来就掌控了全局的男人。他的眼神很复杂,有好奇,有畏惧,也有一丝……说不清的期待。
他沉默了半晌,终于,轻轻地点了点头。
陆瑁的心,微微一松。
他走到诸葛瞻面前,蹲下身,与他平视。他伸出手,轻轻地,放在了诸葛瞻的头顶。
“你父亲,是盖世英雄。”他看着少年那双倔强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从今往后,你要学的,不是如何活在他的影子里,而是如何,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
诸葛瞻的身子,微微一颤。
这句话,仿佛一道光,照进了他那片黑暗而混乱的心。
三日国丧期满,到了出殡之日。
刘禅最终采纳了陆瑁的建议。
“丞相一生,简朴自律,其遗愿,便是不起坟,不树碑。”陆瑁在朝堂之上,对着所有大臣说道,“但,丞相功盖千秋,若无寸土安身,既非人臣之礼,亦寒天下之心。”
“臣请旨,将丞相陪葬惠陵。”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惠陵,是先帝刘备的陵寝!
陪葬帝陵,这是何等殊荣!
“丞相一生,为践行先帝遗志而活。君臣相知,千古无二。如今,让他长眠于先帝身侧,继续为先帝守望这大汉江山,想来,亦是丞相所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辅佐汉室,重振三国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