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经历了桐木岭的挫败和指挥所遇袭的混乱后,迅速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他们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如同被激怒的野兽,调集了更多、更精锐的部队,包括从其他战线紧急抽调的野战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并加强了航空兵和炮兵的配属,决心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碾碎中国驻印军这块硬骨头,打通豫西鄂北的通道。
也正是在这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之际,从后方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紧急动员和运输,第一批国内战区的增援部队——数个师的兵力,历经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了第五战区,并开始向老河口周边及前沿指定区域开进。这支生力军的到来,无疑给苦战已久的华中守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然而,李锦深知,仅靠这些装备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的增援部队,难以在正面硬撼日军即将发起的倾力一击。他必须运用一切手段,削弱敌人,拖延时间,为己方调整部署创造条件。在光明正大的战场之外,阴影中的战争同样重要。
“王大山,”李锦再次召见了他的特种作战司令,下达了一项极其隐秘且不容置疑的命令,“日军后勤医院,尤其是那些靠近前线的,囤积有大量药品和医疗物资。我军的野战医院,现在极度缺乏这些救命的玩意儿。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给我‘拿’回来!记住,这是秘密行动,绝不能公开,更不能留下任何把柄!行动人员,需精通日语,伪装潜入,以窃取为主,尽量避免大规模交火。”
王大山心领神会,这是典型的“非对称”作战,目标直指敌方的软肋。他立即从麾下挑选了最精干、且具备敌后伪装和渗透经验的小队。这支小队成员不仅战斗技能出众,更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熟悉日军内部的一些规章和习惯。
好这支隶属于李锦麾下的精悍特战小队,接到了这项非常规但至关重要的任务。他们精心策划,决定利用夜色和伪装,直插日军后方。
小队成员进行了彻底的化装。几名队员用绷带将自己包裹成“重伤员”模样,躺在临时担架上,绷带下隐藏着加装消音器的司登冲锋枪和匕首。其他队员则换上事先准备好的、带有血迹和污渍的日军军服,扮演护送人员。他们携带的证件是由情报部门精心伪造的,足以以假乱真。更重要的是,小队中两名日语流利的成员,将负责应对盘查。
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伤兵小队”沿着一条次要道路,向目标区域前进。他们成功地混过了两道外围哨卡。在面对日军哨兵的盘问时,扮演军曹的队员用带着大阪口音的日语,疲惫而烦躁地抱怨着前线的惨烈和运送伤员的紧急,演技无可挑剔。哨兵在昏暗的马灯下粗略检查了证件,又看了看担架上“奄奄一息”的同伴,便挥手放行。
他们顺利抵达了位于一片竹林旁的野战医院。这里警戒相对松懈,大部分医护人员和伤员都已休息,只有少数哨兵和值班人员。
扮演护送者的队员以交接伤员为名,接近并用浸染了乙醚的布巾无声地解决了仓库外的哨兵和值班室内的少量医护兵,动作干净利落,未发一枪。
目标明确——药品仓库和手术器械存放点。他们用撬棍和万能钥匙迅速打开库房铁锁。在手电筒微弱的光束下,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物资。队员们训练有素,按照事先背熟的清单,精准地搜寻最急需的物资:
磺胺粉和磺胺片——对抗感染的救命药,整箱搬走。吗啡注射液和麻醉剂——用于手术和缓解重伤员痛苦。止血带、绷带、脱脂棉、手术缝合线——消耗量巨大的基础医疗品。成套的手术器械(手术刀、剪刀、止血钳等)——用专用的帆布包裹,整包带走。
所有物资被迅速而安静地转移到他们停在隐蔽处、带有日军标识的卡车上。
整个过程耗时不到四十分钟。在撤离前,他们甚至清点了“缴获”,确保没有留下明显的个人痕迹。卡车引擎在夜色中低沉地启动,沿着原路返回,再次利用伪造证件通过哨卡,消失在茫茫黑暗之中。
直到次日清晨,换班的日军才发现仓库被劫,但袭击者早已无踪无影。这批如同天降的宝贵药品被秘密运回驻印军野战医院时,正在为物资匮乏而发愁的詹姆斯·布朗军医(美籍)和林静护士长几乎喜极而泣。
在随后更加残酷的战斗中,这些药品被立即投入使用。磺胺极大地降低了伤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麻醉剂保证了手术得以顺利进行。这次干净利落的“顺走”行动,虽不足以影响整个战役天平,却在微观层面,如同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切走了日军一块“血肉”,补充了己身的急需,在无形中挽救了无数前线官兵的生命,给了日军后勤系统一记阴狠而漂亮的暗拳。
……日军经过充分准备后,在豫西鄂北多个方向,发动了开战以来最为猛烈的总攻!
日军集中了超过百门的重炮,包括150mm榴弹炮和少量240mm重型加农炮,对桐木岭、盐池庙一线中国军队阵地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毁灭性炮击。炮弹如同冰雹般密集落下,整个山岭都在剧烈颤抖,先前加固的土木工事在重炮直击下如同纸糊般被撕碎,铁丝网被炸成扭曲的废铁,雷场被诱爆,阵地前的土地被反复翻犁,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和浓烈的TNT炸药气味。许多来不及进入深层防炮洞的士兵被震得耳鼻出血,甚至活埋在坍塌的壕沟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