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民主”制度的确立,为跨宇宙文明联盟注入了灵魂,使得这个庞然大物得以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中稳步前行。联盟议会高效运转,各类合作项目蓬勃开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共同体初见雏形。然而,陈默和联盟的核心智囊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健康、持久的文明联盟,其根基不仅在于制度,更在于 **认知的共通** 与 **知识的共享**。
联盟成员来自 **??** 级别的不同宇宙,其文明形态、发展阶段、乃至对世界本质的理解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许多初级文明仍停留在经典物理甚至神话认知阶段,对于支撑联盟存在和未来发展的基石——**弦论**,以及由此衍生的多维时空、规则操控等概念,几乎一无所知。这种认知上的巨大鸿沟,不仅限制了这些文明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他们在联盟事务中的有效参与,更可能在未来面对共同威胁时,因理解偏差而导致协同失败。
打破认知壁垒,让弦论的基本原理成为联盟内所有文明成员的 **共通常识**,成为了联盟巩固与发展的下一项核心任务。一项规模空前的 **“超弦启蒙计划”** 被提上日程,其目标是将弦论知识,以适合不同文明认知水平的方式,进行跨宇宙的普及教育。
这场知识普及运动,被联盟官方命名为 **“弦论普及”** 时代。其难度超乎想象,不仅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要跨越截然不同的物理规则和感知维度。
计划由联盟教育部牵头,整合了山海文明、秩序联合体、思维蜂巢等顶级文明的顶尖学者,组建了庞大的 **“弦论教材编纂委员会”**。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并非编写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教材”,而是设计一个 **模块化、可自适应调整的“弦论知识核心框架”**。
这个框架从最基础的“万物皆振动”概念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出“弦”作为物质、能量、时空基本单元的思想,再逐步深入到多维空间蜷缩、力与场的统一、规则网络等高级概念。框架本身是开放和结构化的,允许根据不同目标文明的认知背景(如他们是倾向于数学抽象、几何直观、还是能量感知),自动生成最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
普及工作通过多条渠道并行展开:
1. **基础教育嵌入**:对于已经建立系统教育体系的文明,联盟通过“弦宇联通”网络,向其提供定制化的弦论教学模块,鼓励其将弦论基础知识纳入国民必修课程。从孩童时期,就培养对宇宙本质的新认知。
2. **“弦网感知器”分发**:对于感知维度有限、难以直接理解高维概念的文明,联盟研发并分发了一种特殊的辅助设备——“弦网感知器”。这种设备能够将抽象的弦振规则,转化为该文明个体能够直观感知的信号,如特定的光线、声音、触感甚至气味,让他们能够“听到”空间的结构,“触摸”到引力的弦线。
3. **宇宙观测实践**:组织联盟内的初级文明,利用共享的观测设备,亲自观测那些只有在弦论框架下才能完美解释的天文现象,如特定频率的引力波背景辐射、高能粒子对撞中出现的额外维度迹象等,通过实践验证理论。
4. **跨文明交流项目**:鼓励不同发展阶段的文明结对,由高级文明派出“科学使者”,通过亲身示范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初级文明理解弦论。思维蜂巢那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实验,秩序联合体严谨的逻辑推演,都成为了极受欢迎的教学方式。
普及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观念的转变总是伴随着阵痛。
在一个完全依赖经典力学和电磁理论发展起来的、被称为“齿轮与蒸汽”的机械文明中,引入“空间是振动的纤维”这一概念,几乎颠覆了他们整个世界观,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论和部分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
在一个感知主要依赖化学信息素的植物型文明那里,如何向他们解释“量子纠缠”和“高维空间”,成为了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绞尽脑汁的难题。
甚至在一些本身就具备一定高维感知能力的神秘侧文明看来,联盟试图用“科学”和“数学”来框定他们早已通过直觉和修行感知到的“道”或“根源”,是一种亵渎和傲慢。
面对这些困难,联盟没有采取强制手段,而是展现了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他们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尊重不同文明的认知传统,寻找知识的共通点,用实实在在的技术红利(如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更精准的星际导航)来证明新认知体系的价值。
时光流转,数以万计的联盟周期在孜孜不倦的普及中过去。
效果是显着且深远的。
在一个曾经视雷电为神明震怒的原始文明,他们的年轻一代已经开始在“弦网感知器”的辅助下,讨论着如何通过调整局部电磁力的弦振参数来安全地引导闪电,用于清洁能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量子天劫:山海归零者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量子天劫:山海归零者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