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一番话,解开了我心中所有的谜团。
原来,苏晚晴不是莫名其妙的“神仙姐姐”,而是一个历经劫难、浴火重生的“前辈”。她对我的指点,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一种过来人对后辈的,惺惺相惜的提点。
我的心中,除了敬佩,又多了一份深深的感激。
那天晚上,我给苏晚晴发了一条微信。
“信爷,谢谢您。”
过了很久,她才回了两个字:“加油。”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背负的,不仅仅是我自己的得失,还有她的期望。
第二天,我重新打开了我那个尘封了三个月的账户。
本金,一万四千二百七十元。
我深吸一口气,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也就在这个时候,市场的风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持续了近一年的熊市和震荡市,似乎走到了尽头。各种宏观数据开始回暖,降准降息的政策暖风频吹,最重要的是,代表着市场“聪明钱”的北向资金,开始持续不断地大幅流入。
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股牛-市初期的骚动气息。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去寻找所谓的“龙头股”。我把我那十只股票的“一亩三分地”,重新审视了一遍。
结合我这段时间对宏观政策和产业趋势的学习,我剔除掉了几只处于夕阳产业、逻辑已经发生变化的公司。然后,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一家公司上——“青石光科”。
这是一家位于我们青石市本地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光学镜头。
我之所以关注它,有几个原因:
第一,从“道”的层面,也就是宏观和产业趋势来看,随着智能手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摄像头从单摄到双摄再到多摄的升级,是确定性最高的趋势之一。同时,在安防、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领域,光学镜头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个行业,天花板足够高,正处在一个爆发的前夜。
第二,从“术”的层面,也就是公司基本面来看,“青石光科”是国内仅次于行业龙头的“老二”,技术实力不俗,但它的估值,却只有龙头公司的一半不到。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合理低估,存在着巨大的预期差。
第三,从我自己的能力圈来看,这家公司就在我们青石市的高新区,离我家不远。我可以很方便地去实地调研,去感受这家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而不是仅仅看几份冰冷的财报。
生活,才是最好的研报。
我决定,去亲自看一看。
周末,我骑着共享单车,来到了“青石光科”的厂区门口。虽然是周末,但厂区里依旧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拉货的卡车进进出出,不少车间还亮着灯。我甚至能看到,有几栋新厂房正在拔地而起。
门口的保安,不让我进去。我就在厂区周围的饭馆和便利店里,跟那些穿着工服的工人们聊天。
我了解到,公司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大规模招人,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年中,员工们天天都在加班加点,连周末都很少休息。
“没办法,客户催得紧啊!听说最近几款国产手机卖爆了,用的都是咱们的镜头!”一个年轻的工人一边吃着泡面,一边跟我抱怨,但脸上却带着一丝自豪。
那一刻,我的心,猛地跳动了一下。
书本上的产业逻辑、财报上的营收增长、K线图上的底部放量……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些最鲜活、最真实的信息面前,得到了印证。
我感觉到,我抓住了一条大鱼的尾巴。
回到家,我把我所有的研究和思考,整理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然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打开交易软件,将我账户里的一万四千块钱,分成了三份。
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在市场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只股票的时候,分批,将我所有的资金,全部买入了“青石光科”。
我的建仓成本,在15.2元附近。
买入之后,我关掉了软件。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天天盯着股价的涨跌。因为我的买入,不再是基于一根阳线或者一个金叉,而是基于我对整个行业和这家公司未来的,坚定信念。
我的“道”,告诉我,这是对的。
我的“术”,只是执行了这个决策。
我做好了持有一年甚至更久的准备。
然而,市场的发酵速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我建仓完成后的第二周,一年一度的“华夏国际通信展”召开。展会上,国内最大的手机厂商,发布了其最新的旗舰机型,其搭载的“五倍光学潜望式长焦镜头”,惊艳了全场,成为了最大的技术爆点。
而这家手机厂商,正是“青石光科”最大的客户!
“青石光科”,作为这项核心技术的深度参与者和主要供应商,一夜之间,从一个无人问津的二线厂商,变成了聚光灯下最耀眼的明星!
星期一,开盘。
“青石光科”,没有任何悬念,一-字涨停!
喜欢我是怎么在牛市亏的血本无归的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我是怎么在牛市亏的血本无归的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