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春,华北前线战事吃紧。林闻溪在延安接到紧急通知:日军发动大规模扫荡,八路军某部陷入重围,伤亡惨重,急需医疗支援。
“我带队去。”林闻溪毫不犹豫地对傅连暲说,“培训中心前两期学员大多分配在那支部队,我熟悉情况。”
顾静昭立即表示同行:“伤员中一定有女同志,需要女医护人员。”
一支十五人的医疗小队迅速组成,携带尽可能多的药品和器械,连夜奔赴前线。
越靠近前线,气氛越紧张。炮声由远及近,不时有日军飞机掠过天空。沿途遇到的百姓拖家带口往后方转移,见到医疗队都投来期盼的目光。
“大夫,救救俺娃吧!”一位大娘抱着发烧的孩子拦在路上。林闻溪迅速诊断是麻疹,留下药品并嘱咐注意事项。
队员小张有些不忍:“林教员,我们的药本来就不多...”
“见到病人不能不救。”林闻溪语气坚定,“前线伤员要救,百姓也要救。这是医者的本分。”
经过两天急行军,医疗队终于抵达前线指挥部。指挥员老李见到他们,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你们可算来了!伤员太多,我们的卫生员根本忙不过来。”
临时救护所设在一个废弃的村庄里,条件极其简陋。所谓手术室不过是一间稍微完整的土房,用门板搭成手术台,纱布绷带反复使用,药品所剩无几。
最让人心痛的是伤员们的情况。由于缺乏及时救治,许多本可挽救的伤情已经恶化,创口感染化脓,甚至生蛆。
“立即分组开展工作!”林闻溪果断命令,“一组负责检伤分类,二组负责清创换药,三组准备手术!”
顾静昭补充道:“女队员跟我来,专门照顾女伤员和孩子。”
工作迅速展开。林闻溪亲自负责最危重的伤员。第一位是个腹部中弹的小战士,肠管外露,已经感染。
“需要立即手术!”林闻溪检查后说,“但麻醉药只剩最后一点了。”
学员小王想起培训内容:“可以用针刺麻醉配合局部麻醉!”
手术在摇曳的煤油灯下进行。林闻溪主刀,小王协助,采用针刺麻醉减轻病人痛苦。两个小时后,手术成功,子弹取出,肠管吻合。
“太好了!”围观的卫生员们由衷赞叹。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消毒药品很快用尽,林闻溪指挥大家熬制中药替代:“金银花、连翘、黄芩煮水,消毒效果不错!”
绷带纱布不够,村民们捐出自家的白布,蒸煮后使用。甚至有一位老大娘献出了珍藏多年的丝绸嫁衣:“拿去做绷带吧,救人要紧!”
夜幕降临时,日军发动夜袭。炮弹在村庄附近爆炸,震得手术室顶棚尘土簌簌落下。
“继续手术!”林闻溪头也不抬,手中的手术刀稳如磐石。伤员是位腿部重伤的指挥员,若不立即手术,很可能截肢。
正在这时,一颗炮弹在近处爆炸,气浪冲垮了半堵墙。所有人都本能地蹲下,唯有林闻溪仍然站立,用身体护住手术区域。
“教员!”学员们惊呼。 “我没事,继续!”林闻溪抹去脸上的灰尘,“吸引器!快!”
手术在炮火中继续进行。最终,指挥员的腿保住了。当他醒来得知手术过程时,这个铁打的汉子眼眶湿润:“谢谢你们,给了我重返前线的机会。”
第二天,伤员数量继续增加。医疗队已经连续工作二十多个小时,人人疲惫不堪,但没有人抱怨。
顾静昭发现一位小战士因失血过多需要输血,但血型不符。她毫不犹豫地伸出胳膊:“抽我的,我是O型血。”
“顾教员,您已经连续工作这么久了...”护士小梅担心地说。 “没事,抽吧。”顾静昭语气平静,“救人要紧。”
输血后,顾静昭脸色苍白,却仍然坚持工作。这种精神感染了所有人,甚至一些轻伤员也主动帮忙照顾重伤员。
第三天,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日军逼近,救护所必须立即转移。
“重伤员不能颠簸,否则伤口会裂开!”林闻溪焦急地说。
指挥员老李眉头紧锁:“但留下来就是等死!”
关键时刻,村民们伸出了援手。他们用门板、梯子做成简易担架,组成运输队,帮助转移伤员。
“俺们熟悉山路,可以绕开鬼子!”村长拍着胸脯保证。
转移过程极其艰难。山路崎岖,还要躲避日军巡逻队。有次几乎与日军小队遭遇,幸好村民及时带路躲进山洞。
山洞阴冷潮湿,不利于伤员恢复。林闻溪发现洞内有种特殊的苔藓,想起古籍记载这种苔藓有保温作用。于是大家采集苔藓铺在伤员身下,果然有所改善。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位老村民认出了洞内的几种草药,正好可以用于治疗创伤感染。大自然仿佛在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了馈赠。
五天后,医疗队和伤员们终于安全抵达新的根据地。统计显示,这次行动中,医疗队共救治伤员二百八十六人,其中危重伤员五十三人,手术三十一台,无一例术中死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针途》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3言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3言情!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针途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