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盛唐香文化博物馆”,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沉静。朱红廊柱旁的腊梅缀满花苞,微风掠过,隐约透出清冽的暗香,与馆内常年萦绕的“长安十二香”气韵相融,勾勒出一幅跨越古今的香韵画卷。而此刻,博物馆负一层的临时展厅内,一场特殊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苏合香团队历经两月打磨的“唐代香料贸易地图”,即将在这里正式展出,为往来游客揭开盛唐时期丝绸之路香料贸易的神秘面纱。
自阿罗憾发现那卷唐代西域香商与中原香商的贸易残卷后,苏合香便立刻召集团队,着手梳理残卷中的贸易信息,还原“长安十二香”原料的贸易路线。这并非易事,残卷上的记载虽详尽,却多有残缺,加之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复杂,陆上与海上交织,涉及的国家与城邦众多,想要精准还原每一种香料的运输轨迹,不仅需要解读残卷文字,还需结合大量的史料记载、考古发现,甚至阿罗憾家族传承的贸易见闻。
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历史学家负责查阅《唐六典》《通典》等古籍,梳理唐代丝绸之路的贸易节点与交通规制;考古学家结合敦煌莫高窟壁画、岭南沉船遗址出土的香料遗存,验证残卷记载的真实性;阿罗憾则凭借自己对西域香料贸易的毕生研究,回忆家族传承的贸易路线图,补充残卷中缺失的细节;苏合香与几位资深调香师,则专注于梳理“长安十二香”每种原料的产地特性,确认其贸易来源与运输方式;苏念唐则负责将所有信息整合,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绘制出兼具专业性与观赏性的贸易地图。
这段时间,博物馆的研究室里总是灯火通明。阿罗憾每天都会准时到场,戴着老花镜,对着残卷与古籍反复比对,偶尔想起关键细节,便立刻提笔记录。他常常指着残卷上的某一处字迹,对团队成员说道:“这里记载的‘石国’,就是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当年我先祖就是从这里收购安息香,经撒马尔罕、喀什噶尔,一路运往敦煌,再转至长安。这段路最是难走,要穿越沙漠戈壁,还要避开战乱,往往需要半年之久,不少香料在运输途中都会损耗大半。”
苏合香则手持《长安十二香制香技艺详解》,逐一核对每种香料的贸易信息:“‘长安十二香’中的沉香,主要来自岭南与东南亚的真腊、骠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港口上岸,再通过内河航运运往长安;檀香来自天竺,一部分经陆上丝绸之路,随玄奘法师西行的返程队伍传入中原,一部分则经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半岛运往广州;而艾草、当归等中原本地香料,则由各地香商收购,集中运往长安的西市与东市,供给各大香铺与宫廷。”
萧策虽不擅长贸易梳理,却也时常陪伴在苏合香身边,偶尔还能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他曾在盛唐时期驻守西域,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军事防御工事与贸易驿站极为熟悉,总能精准指出残卷中记载的贸易节点对应的现代地理位置:“这里的‘玉门关驿站’,正是当年我率军驻守时的重要驿站,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香料贸易的重要中转站,西域香商往往会在这里休整补给,再前往敦煌或长安。”
苏念唐则运用现代科技,将团队梳理出的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地图。她选用仿古的浅黄色绢布作为底材,以墨色线条勾勒出唐代丝绸之路的陆上与海上路线,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出不同香料的运输轨迹——红色丝线代表安息香、檀香等西域香料的陆上贸易路线,蓝色丝线代表沉香、龙涎香等东南亚香料的海上贸易路线,绿色丝线则代表中原本地香料的运输路线。地图上还标注了重要的贸易节点、城邦国家、港口码头,甚至详细标注了每种香料的运输时间、损耗比例,以及抵达长安后的供给对象。
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理解这份地图的内涵,苏念唐还在地图旁设置了数字化互动屏,游客只需轻轻触碰屏幕上的某一种香料,就能看到该香料的产地、特性、贸易过程,以及它在“长安十二香”中的作用,甚至能听到阿罗憾录制的关于该香料贸易的口述历史。此外,展厅内还陈列了残卷的复制品、唐代香料样本,以及根据残卷记载复原的香料贸易商队模型,让整个展厅成为一个沉浸式的唐代香料贸易体验空间。
经过两月的日夜奋战,“唐代香料贸易地图”终于打磨完成。这幅地图长三丈、宽一丈,采用传统绢布绘制,辅以现代数字化技术,既有古朴的古韵,又不失现代的便捷。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线条交织纵横,连接着大唐长安与西域、东南亚、天竺等地,每一条线条都承载着一段香料贸易的传奇,每一个节点都见证着丝绸之路的繁华。
开展前一日,苏合香、萧策、阿罗憾、苏念唐一同来到临时展厅,对地图进行最后的检查。阿罗憾拄着拐杖,缓缓走到地图前,目光从西域的石国一直延伸到长安的西市,眼中满是感慨:“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看到这样一幅完整的唐代香料贸易地图。当年我先祖就是沿着这些路线,将西域的香料运往中原,又将中原的香方传入西域,如今,这些路线终于能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也算是了了我毕生的心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