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策一边拍摄,一边补充道:“我在整理盛唐时期的宫廷用香资料时,发现唐代御书房常用‘松烟香’,用以提神醒脑、辅助读书治学。而根据周教授之前提供的考古报告,这些出土的香具中,有一件香炉内残留着松烟与沉香混合的香灰,这与唐代御书房的用香习惯十分相似,或许明代宫廷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阿罗憾闻言,连连点头:“没错,松烟与沉香混合,是唐代‘长安十二香’中‘松风香’的核心配方,主要用于文人雅士读书、议事之时。明代宫廷若也使用这种香品,足以说明唐代香文化对明代的影响之深。而且,从香灰的成分来看,其中还添加了少量的西域乳香,这与我们之前在土壤中发现的乳香气息相呼应,也体现了明代香料贸易的多元化。”
周教授听着三人的分析,眼中露出钦佩的神色:“苏先生团队的研究果然深入。我们虽然出土了这些香具和香灰,但一直未能将其与唐代香文化联系起来。经你们这么一说,许多之前无法解释的疑点,都有了合理的答案。比如,我们在香灰中发现的一种特殊成分,一直未能确定其来源,现在想来,或许就是唐代‘长安十二香’中常用的辅香‘藿香’。”
“很有可能。”苏合香点头应道,“藿香性温,气味清香,既能中和沉香与松烟的厚重,又能起到安神静心的作用,是唐代宫廷香方中常用的辅香。明代宫廷沿用这一成分,进一步印证了两代香文化的传承关系。接下来,我们可以对这些香灰进行更细致的检测,确定其中的具体成分,与唐代‘长安十二香’的香方进行对比,就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随后,众人又前往明故宫的后宫遗址考察。据周教授介绍,这里曾经是明代皇后、嫔妃的居所,出土过不少女性使用的香品与香具,如香膏、香粉、香囊等。在一处嫔妃寝宫的遗址中,众人发现了一个保存相对完整的瓷质香盒,香盒内残留着少量粉色的香粉,虽已历经百年,却依旧能闻到一丝淡淡的花香。
苏合香小心翼翼地接过香盒(复制品),放在鼻尖轻嗅,眼中露出惊讶的神色:“这香粉的香气,与唐代‘长安十二香’中的‘桂子香’十分相似,只是香气更加柔和,多了几分脂粉的细腻。想来是明代宫廷在唐代‘桂子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更适合女性使用。”
萧策补充道:“唐代‘桂子香’主要用于宫廷宴会、祭祀等场合,香气清雅醇厚;而明代的这款香粉,添加了少量的胭脂与珍珠粉,既保留了桂子的清香,又增添了脂粉的柔媚,更符合后宫嫔妃的使用需求。这也是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创新的体现。”
阿罗憾则注意到香盒底部的铭文,他仔细辨认着那些模糊的字迹,说道:“这些铭文记载了香粉的制作原料,其中提到了‘桂蕊、沉香、珍珠、胭脂’,还有‘西域安息香’,与唐代‘桂子香’的原料相比,多了珍珠与胭脂,少了藿香,这正是明代香品的创新之处。而且,这里提到的安息香,与唐代‘长安十二香’中所用的安息香产地相同,说明明代的西域香料贸易,依旧延续了唐代的路线。”
考察途中,苏合香不时停下来,与周教授交流考古发现,同时将自己的分析与推测记录下来。萧策则负责拍摄遗迹、香具的细节,整理周教授提供的考古资料;阿罗憾则专注于研究香料的产地与贸易路线,结合自己整理的西域香料资料,梳理明代与西域的香料往来脉络。三人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都成为他们探寻香文化传承的重要线索。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明故宫的残垣断壁上,为这片古老的遗址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庄严。众人结束了一天的考察,坐在遗址旁的石凳上,整理着白天收集到的资料与线索。
“今天的考察收获颇丰。”苏合香喝了一口水,语气中满是欣慰,“我们不仅找到了明代宫廷用香继承唐代‘长安十二香’的实物证据,还发现了明代香品在原料、工艺上的创新之处,这为‘中华历代宫廷用香’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萧策点点头,将整理好的照片与笔记递给苏合香:“我已经将今天考察的遗迹、香具都拍摄下来了,还记录了周教授的讲解与我们的分析,回去后可以与团队成员一起整理,结合香灰的检测报告,就能撰写详细的考察纪要。另外,我们还可以联系南京博物院的实验室,对香灰、香粉的成分进行更细致的检测,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推测。”
阿罗憾则说道:“根据今天的考察,明代宫廷的香料贸易与唐代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香料都来自西域,沿用了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接下来,我可以结合自己整理的西域香料资料,进一步梳理明代西域香料传入中原的路线与贸易模式,与唐代的香料贸易进行对比,丰富‘丝绸之路香文化’的研究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