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觉得肚子饿了。
海上的饭食简单,却吃得痛快。两顿正餐,早饭多是腌菜配稀粥,晚饭才是重头戏——糙米饭管够,配上咸鱼、煮黄豆,干蔬菜,如果有鲜肉和咸蛋便是难得的改善。
米饭得就着下饭菜才咽得下去,所以海员们个个练出了大胃口,一碗接一碗,仿佛要把整片海吃进肚子里。
牛野舀了勺红烧带鱼,就着米饭大嚼,咸鲜的肉汁混着米香,竟比平日里香上三分。他望着那些狼吞虎咽的汉子,忽然明白,在这茫茫大海上,能吃饱、有力气,便是最大的满足。
风浪再大,饭碗得端稳。吃饭,这就是这海上最大的规矩。
吃完晚饭,和爱德华随意闲聊几句,这货又回到船舱了,像是在捣腾什么东西。
牛野这家伙,前两天找到木工和铁匠组的两个老大杜木工和王铁匠,说自己愿意出十两银子,找到一个在枪管里刻制四条旋转弹线的办法。
他拿出了1777式法国燧发长枪,让两个工匠观察,并且他也表示槽只要一毫米深,但是要均匀,问他们能不能搞?两个工匠拿过法军的1777式步枪仔细端详,感慨道这枪奇技淫巧,燧发装置做工精良。
牛野问,“有没有办法?”
两人仔细量了量枪管的口径,这时牛野才发现两个工匠的量尺都不相同,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两个人嘀咕了很久,最后表示可以试一试,但是万一做不好,他们赔不起枪管。
牛野笑了,“不要你们赔,有什么方法,说来听听”
“有两个方法,一,做几个钢旋转磨头,在枪管里来回磨;二,再仔细在做一个均匀薄钢皮,在外面刻画好旋转的弹线,卷起来做的和枪管内壁贴合,把枪管拆下来加热,等枪管内壁加热扩大,再把内枪管插进去,但是口径会减少很多。
牛野想了想,问道:“你们觉得哪种容易一点?”
铁匠说道:“第一种,但需要木工配合做一个磨台”
于是,三个人都分头去干活了。
牛野,首先找到陈老豆要求下一次进港带他去商社买一套金属加工的精确量具。
然后,他将枪械的燧发机构全部拆开,开始用自己的铁尺精确测量,并用细炭笔绘图。
这货,上一次接船战就发现,这个时代的火绳枪,隔着五十米,命中基本靠命。
炮弹也是一样,这么粗的炮口,打出去隔着三百米就毫无准头,这里面差的只是弹线。
他这几天在码头,已经跟着爱德华上过船队里英国佬在各个国家的船上都溜达了一圈,反正他还没看见哪个国家的炮管子里面有弹线的。
必须搞弹线,为了自己的小命,为了广福源号这群海佬们的小命,必须开搞。
炮?他真买不起!
而且,船上的那些火炮,简直就是李海的命根子,绝不可能让他折腾。
所以,他买了一把枪壁做工最优良的法国步枪,他要用这玩意试一试。而且,他已经看过了,法国佬做的燧发部件结构合理,构造简单,找几个中华的能工巧匠应该能山寨。
山寨?这货完全不知道,中国最早的燧发枪其实出现在明朝末年。中华和欧洲在燧发枪的研发上,基本是同步在进行的。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毕懋康着成的《军器图说》中记载了“自生火铳”,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毕懋康将鸟枪用火绳点火改进为用燧石作发火装置,克服了火绳点火怕风雨的弱点。
清朝时期也有燧发枪,康熙年间制造出了转轮式燧发枪“御制自来火二号枪”。不过,燧发枪在清朝主要作为皇家狩猎专用,未大规模装备部队,清军仍以火绳枪等为主力火器。
另外,他在这些海船上还看到了一种小口径的后装炮,有意思。
英国佬管这玩意叫鹰炮,炮使用子母铳设计,母铳为炮筒,子铳为小火铳,每门母铳可配4 - 9个子铳,能连续开火。
他后来很兴奋的告诉李海,可人家早就知道,他把那种炮叫“弗朗机炮”。
李海说,“这种炮射速快,但是射程近。可一旦射程近,那就是被敌人吊打的命!”
“为啥?”,牛野不明白了!
李海站在船舷边,手指轻轻敲击着炮管,对身旁的牛野道:“你可知海战之中,最要紧的是什么?”
牛野挠了挠头,笑道:“火炮够大?炮弹够多?”
李海摇了摇头,目光投向远处的海平线:“是射程。”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艘商船,又指向更远处的战舰,解释道:“若两船速度相差不远,射程远的火炮便能一直用尾部炮台吊射追击者。后船就算快上一线,也不敢贸然逼近——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敌人会不会突然打出一发穿甲弹,正中水线。”
牛野皱眉道:“水线?那又如何?”
李海冷笑一声:“水线一旦被打穿,海水便会灌入船舱,船速便会越来越慢。敌人可以隔着老远,绕着你打转,像狼群围攻受伤的猎物一般,一发接一发地轰击,直到你沉没,或是被迫投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1800年之龙腾四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1800年之龙腾四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