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关中平原,一片金黄。稻田里的稻谷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光秃秃的田埂,被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带着几分萧瑟。李逸跟着李父李明远,坐在颠簸的马车上,前往长安周边的咸阳县考察农情 —— 作为户部侍郎,李父每年深秋都要下乡了解秋收情况,评估来年的粮食税收,今年因李逸在商业上颇有起色,便特意带他一同前往,想让他多了解些民间疾苦。
马车驶出长安城门,越往乡下走,道路越崎岖。李逸撩开车帘,看着窗外的景象 —— 几个农民正牵着牛,吃力地用曲辕犁耕地,准备播种冬小麦。那曲辕犁是唐朝最常用的农具,比之前的直辕犁轻便不少,可在李逸看来,依旧笨拙得很:犁头是扁平的铁制,插入泥土时阻力很大,农民需要双手紧紧扶住犁柄,身体前倾,用尽全身力气才能推动;牛也累得气喘吁吁,每走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时不时停下来甩甩尾巴,似乎在抱怨这繁重的劳作。
“父亲,这曲辕犁用起来,好像还是很费力啊。” 李逸忍不住问道。
李父叹了口气,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是啊,曲辕犁虽然比以前的直辕犁改进了不少,可依旧需要人和牛都使出大力气。关中平原的土地还算平坦,要是到了丘陵地带,耕地就更难了。每年秋收后,都有农民因为过度劳累,病倒在田埂上。”
说话间,马车停在了一片田埂旁。李父下车,走向正在耕地的农民,李逸也跟着下车,快步跟了上去。
“老丈,辛苦了。” 李父对着一位满头大汗的老农拱手行礼。
老农抬起头,看到李父穿着官袍,连忙放下手中的犁柄,躬身回礼:“大人客气了,种地哪有不辛苦的。”
李逸注意到,老农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虎口处还裂着几道血口子,显然是长期扶犁柄造成的;他的腰也有些佝偻,每推动一次犁,都要发出一声沉重的喘息。
“老丈,这曲辕犁用着,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李逸问道。
老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苦笑着说:“难处可多了!这犁头太沉,插入泥土深了推不动,浅了又耕不匀;而且只能靠双手使劲,耕不了半亩地,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牛也累,有时候耕着耕着,牛就没力气了,还得歇半天才能继续。”
旁边另一位农民也附和道:“是啊,要是遇到硬一点的土地,还得两个人一起推犁,一天下来,浑身骨头都像散了架一样。要是能有更省力的犁就好了。”
李逸蹲下身,仔细观察那曲辕犁 —— 犁身是木制的,犁头是扁平的梯形铁片,犁柄笔直,没有任何辅助发力的装置。他伸手摸了摸犁头,又试着推动了一下犁身,果然感觉阻力很大,尤其是犁头插入泥土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往前推。
“要是能把犁头改一改,再加个省力的装置,说不定就能轻松不少。” 李逸心里默默想道。他想起现代物理学中的 “力学原理”—— 扁平的犁头插入泥土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阻力也大;如果把犁头改成弧形,接触面积变小,阻力就能减小;另外,人在推犁时,主要靠手臂发力,要是能加一个脚踏板,借助腿部的力量,就能节省不少体力。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李逸站起身,兴奋地对李父说:“父亲,我有个想法!或许可以把曲辕犁改良一下,让农民耕地更省力!”
李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你一个开商铺的,还懂改良农具?别异想天开了。这曲辕犁是前朝能工巧匠改进的,已经用了几十年,哪那么容易再改?”
不仅李父不信,连旁边的农民也摇着头说:“公子,您就别开玩笑了。这曲辕犁已经是最好用的犁了,改不了的。”
李逸却很坚定:“父亲,老丈,我不是开玩笑。我觉得可以把犁头改成弧形,这样插入泥土时阻力小;再在犁身上加个脚踏板,农民耕地时可以用脚踩踏板,借助腿部的力气,这样就能省力不少。我之前在商铺里改良过不少商品,都很成功,这次改良犁,肯定也能行!”
李父看着李逸认真的样子,想起他之前改良肥皂、香囊、账本的成功,心里渐渐动摇了。他知道,李逸虽然年轻,却总有一些奇思妙想,而且往往能付诸实践,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吧,你要是真有想法,可以试试。” 李父点了点头,“不过改良农具可不是小事,需要找专业的铁匠和木匠,还需要反复试验,你可得有耐心。”
“谢谢父亲!” 李逸兴奋地说,“我这就回长安,找铁匠师傅商量改良方案!”
当天下午,李逸就辞别李父,独自乘坐马车返回长安。他没有回李府,也没有去 “逸品轩”,而是直接前往西市的铁匠铺 —— 西市有一家 “王记铁匠铺”,铁匠王师傅是长安有名的能工巧匠,之前 “逸品轩” 改良肥皂时用的铁模具,就是出自他之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