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的长安,空气中已带着几分凉意。李逸站在长安城外一处刚修缮完毕的院落前,看着门楣上 “逸品纺织工坊” 的木牌,心里满是期待 —— 这里将是 “逸品棉衣” 诞生的地方,也是他实现 “让大唐百姓冬季穿暖衣” 目标的关键一步。
此前,长安周边的棉花试点田长势喜人,嫩绿的棉株已开始结出白色的棉桃,预计十月中旬就能采摘。为了赶在冬季前推出棉衣,李逸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备纺织工坊,从选址、修缮到设备采购,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公子,工坊的设备都已调试完毕,工匠也招募好了,就等您安排培训了。” 工坊主管林墨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工匠名单,“咱们共招募了五十名工匠,其中二十名有纺织经验,三十名是平民巷的妇女,都很勤快好学。”
李逸点了点头,走进工坊。院内分为弹棉区、纺线区、织布区和缝制区,每个区域都摆放着崭新的设备 —— 弹花弓、纺车、织布机、缝纫机(李逸根据现代缝纫机原理,改良的脚踏式简易缝纫机),整齐排列,等待启用。
第一步:工匠培训,攻克技术难关
棉花纺织在唐朝中原地区尚属新鲜事物,大多数工匠从未接触过弹棉花、纺棉线的技术。李逸特意请来了阿木提和两位有西域纺织经验的工匠,担任技术指导,从最基础的弹棉花开始,手把手教工匠们操作。
在弹棉区,阿木提手持一把两米长的弹花弓,弓弦上缠着牛筋,他将棉花铺在木板上,轻轻拉动弓弦,棉花瞬间被弹得松软蓬松,像一团团白色的云朵。“大家看好了,弹棉花时要用力均匀,让棉花纤维充分展开,这样制成的棉絮才会柔软保暖。” 阿木提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力度太小,棉花弹不松;力度太大,容易把棉花纤维扯断。”
工匠们围在一旁,认真观察。一位有丝绸纺织经验的工匠王大娘,忍不住上前尝试。她接过弹花弓,学着阿木提的样子拉动弓弦,可棉花要么弹不松,要么被扯得乱七八糟。“这弹棉花看着简单,没想到这么难。” 王大娘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有些沮丧。
李逸笑着安慰:“王大娘,别急,刚开始都这样。你试着把弓弦拉低一点,手腕用力,慢慢找感觉。” 他走上前,握着王大娘的手,亲自指导她拉动弓弦。在李逸的帮助下,王大娘渐渐找到窍门,棉花终于被弹得松软起来。
“太好了!我学会了!” 王大娘兴奋地喊道,继续埋头练习。
纺线区的培训同样热闹。西域工匠麦麦提坐在纺车前,脚踩踏板,双手灵活地转动纺锤,将弹松的棉花拉成均匀的棉线,缠绕在纺锤上。“纺棉线要注意速度,脚踩踏板的节奏要和手的动作配合,棉线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太粗影响织布,太细容易断。”
平民巷的妇女小翠,学得很快。她之前在家纺过麻线,有一定基础,不到半天就能纺出均匀的棉线。“这棉线比麻线柔软多了,纺起来也更省力。” 小翠拿着自己纺的棉线,高兴地说,“用这棉线织成布,做出来的衣服肯定很舒服。”
为了提高效率,李逸还对设备进行了改良:
弹花弓:在弓弦上增加了一个小滑轮,减少摩擦,让工匠拉动时更省力;
纺车:将传统的单锭纺车改为双锭纺车,一个工匠能同时纺两根棉线,效率提升一倍;
缝纫机:在传统脚踏织布机的基础上,增加了针线联动装置,缝制棉衣时,针脚更均匀,速度比手工缝制快三倍。
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工匠们都熟练掌握了弹棉花、纺线、织布和缝制的技术。弹棉区的工匠每天能弹制两百斤棉絮,纺线区每天能纺出五百斤棉线,织布区每天能织出五十匹棉布,完全能满足棉衣生产的需求。
第二步:棉衣设计,兼顾平民与权贵
技术难题解决后,李逸开始着手棉衣的设计。他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将 “逸品棉衣” 分为 “轻便款” 和 “豪华款” 两种,兼顾平民百姓和权贵阶层。
1. 轻便款棉衣(面向平民)
面料:外层用粗麻布(成本低、耐磨),内层用细棉布(柔软亲肤),中间填充弹松的棉絮;
款式:采用对襟设计,方便穿脱;袖口和领口用布条加固,防止磨损;衣长及腰,既保暖又不影响劳作;
颜色:以黑色、灰色、蓝色为主,耐脏易洗;
价格:定价五百文一件,比皮衣(一贯钱以上)便宜一半,比加厚麻衣(三百文,但保暖性差)略贵,但性价比更高。
李逸拿着设计图,对工匠们说:“轻便款棉衣要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平民百姓冬天要干活,衣服不能太厚重,也不能太容易坏。咱们要把棉絮填充均匀,针脚要细密,确保保暖性的同时,还要耐穿。”
2. 豪华款棉衣(面向权贵)
面料:外层用苏府提供的上等丝绸(有红色、紫色、绿色等多种颜色),内层用细棉布,中间填充优质棉絮(经过三次弹松,更柔软保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