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暮春,长安城外的灞水之畔草木葱茏,一片青砖黛瓦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排布在河岸东侧的开阔平地上,飞檐翘角间透着几分不同于寻常书院的质朴大气 —— 这便是李逸耗时三月倾力打造的 “逸品学院”。
此前长安城内已有不少私塾书院,多是教孩童诵读四书五经,专供权贵子弟修习科举之术。可李逸深知,如今大唐虽国泰民安,却仍有百姓因缺粮少食忍饥挨饿,工匠们守着老旧技艺难有精进,小商贩们不懂经营之道常折本亏损。于是他力排众议,选中这处离城不远、水源充足的地块,自掏腰包建起学院,决意打破 “唯有读书高” 的旧例,教百姓些能安身立命的真本事。
学院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朱红匾额,匾额上 “逸品学院” 四个鎏金大字刚劲有力,是李逸特意请国子监的书法先生所书。穿过正门,院内分为东、西、北三个院落,分别对应即将开设的 “商业班”“种植班”“工匠班”。每个院落都配有宽敞的授课堂屋,堂屋两侧还开辟了实操场地:商业班的院子里摆着数十张算桌,桌上整齐码放着算盘与账簿;种植班的后院开垦出十余亩试验田,田垄间已翻好新土,旁侧搭着存放农具的棚屋;工匠班的院内则砌着几座铁匠炉,墙角堆着待锻打的铁块与木料,空气中隐约飘着铁器的冷香。
这日清晨天还未亮,学院外就已聚集了不少人。有牵着孩童的农夫,有背着工具箱的工匠,还有穿着粗布长衫的小商贩,大家踮着脚朝院内张望,脸上满是期待与忐忑。辰时三刻,李逸身着青色锦袍,带着几位随从缓步走出院门,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诸位乡邻,今日逸品学院正式开学,凡愿学一技之长者,皆可报名入学!” 李逸抬手示意,声音清亮,“学院分三个班次,咱们先说说这商业班 ——” 他指向东侧院落,“里头教的是算账记账、辨货定价,还有如何招揽客人、打理店铺。不管是开杂货铺的,还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学了这些,往后做生意能少走不少弯路。”
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个穿着短打的青年上前一步:“李公子,俺是城西卖布的,以前总算不清账,有时候还被人骗了货,这商业班真能教俺们这些粗人?”
“当然能!” 李逸笑着点头,“我请来的先生,是长安城里‘恒昌记’的老掌柜,他管了三十年账目,经他手的生意没出过一次错,跟着他学,保管你把账算得明明白白。”
话音刚落,又有个老农拄着拐杖问道:“那种植班教啥?俺种了一辈子地,年年盼着收成好,可有时候要么遭了虫害,要么天旱减产,要是能学些好法子就好了。”
“老伯您问得好!” 李逸走到老农身边,扶着他的胳膊,“种植班专门教棉花、灵米的种植技术,从选种、耕地,到施肥、防虫害,每一步都有讲究。我请了三位老农来当老师,他们都是关中一带种粮种棉的好手,有位王老伯,去年种的棉花亩产比旁人多了两成,灵米更是颗粒饱满。” 他指向不远处一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老者,“那位就是王老伯,往后他会带着大家在试验田里实操,手把手教大家种出好庄稼。”
老农激动得嘴唇发抖,连连作揖:“多谢李公子,多谢李公子!要是真能让地里多产些粮,俺们全家都念您的好!”
接着,李逸又介绍了工匠班:“工匠班教的是纺织和农具制作。纺织班请的是城南的张大娘,她织的布又细又密,还会染十几种颜色;农具班请的是‘铁记铁匠铺’的李铁匠,他打的犁、锄,又结实又好用,咱们种地、做工都能省力。”
人群彻底沸腾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都想报名心仪的班次。这时,有人小声问道:“李公子,这么好的学院,学费得不少吧?俺们平民百姓怕是负担不起……”
李逸抬手压了压众人的声音,朗声道:“诸位放心,逸品学院定价公道 —— 平民子弟入学,学费全免,还提供笔墨纸张;若是权贵子弟想来学,每年收一贯钱。”
“什么?平民免费?” 众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中年妇人擦了擦眼角:“俺家娃子早就想识字学本事,可私塾学费太贵,只能让他跟着俺种地。现在好了,娃子能来上学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队身着明光铠的士兵簇拥着一顶明黄色的轿子驶来。人群连忙退到两侧,有人认出轿旁的侍卫,低声惊呼:“是陛下的仪仗!”
轿子在学院门口停下,李治身着龙袍,在宦官的搀扶下走了出来。李逸连忙上前行礼:“臣李逸,参见陛下!不知陛下驾临,有失远迎。”
李治扶起他,笑着说:“朕听闻你建了这所学院,专教百姓实用之技,特意来看看。” 他环顾四周,见百姓们眼神热切,又道,“治国之本,在于富民。你能想到以技艺助百姓谋生,是件大好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唐朝当财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唐朝当财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