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 汉高后三年 农历正月至二月
凛冬的北地,白雪皑皑,湟水冰封,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去岁秋冬的忙碌与喧嚣,随着年关的临近和严寒的加剧,渐渐沉淀下来。狄道城内,家家户户虽仍显清贫,但屋檐下悬挂的腌肉、地窖里储藏的粟米,总算让这个新年有了几分难得的踏实气息。靖王府中,也依照礼制举行了祭祖和贺岁仪式,虽不及长安繁华,却也庄重有序。然而,对于靖王李凌而言,这个冬天并非休养生息的时节。外部压力的暂时减轻,恰恰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来系统性地梳理和巩固过去一年多在血火与博弈中艰难建立的统治根基。他的目光,已从应对具体的危机,转向了构建更长久的制度保障。
正月刚过,年味尚未完全散去,李凌便召集了以周勃、公孙阙为核心,并包括高顺及几位新近提拔的得力干吏在内的核心幕僚,在王府暖阁内举行了一场为期数日的闭门会议。会议的主题,便是制定一套系统性的、适用于北地边郡长远发展的方略,李凌将其命名为“靖边三策”。
“去岁一年,我北地历经血战、御外安内、休养生息,终得初步安定。然,北地之患,非一日之寒;安边之策,非一时之计。”李凌开门见山,目光扫过在座诸人,“匈奴虽暂乱,其势未衰;朝廷制衡,如影随形;内部百废待兴,人心待聚。当此之时,我等须定下长远之规,使我北地不仅能御敌于外,更能强基固本,立于不败之地。”
周勃沉声道:“王爷所虑极是。北地欲长治久安,首在强军足食,次在抚民兴教,再次在睦邻通商。然,需有具体章法,方能持之以恒。”
公孙阙补充道:“确需如此。以往诸事,多为应对突发,虽有成效,却略显零散。若能将其系统化、制度化,形成定制,则政令畅通,事半功倍,亦能减少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之弊。”
李凌颔首,示意公孙阙将早已准备好的草案分发众人。草案洋洋洒洒,涵盖了军政、民政、边务等诸多方面,其核心便是“靖边三策”:
其一,固本策。 核心为“寓兵于农,积谷强兵”。明确规定扩大军屯范围,鼓励士卒携家眷垦荒,所获粮食除自给外,部分上缴作为军储;建立完善的郡、县、乡三级粮仓体系,丰年储粮,荒年赈济,战时支前;大力推广代田法等先进耕作技术,由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借贷,并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稳产。军事上,完善烽燧预警体系,定期演练守城及野战战术;严格军功爵赏制度,确保有功必赏,激励士气;建立伤残士卒抚恤及子弟优先入仕的常制。
其二,抚远策。 核心为“刚柔并济,分化戎狄”。对匈奴,保持强大军事威慑,加强斥候侦察,知其动向;对周边羌胡部落,区别对待,对恭顺者如烧当羌,开展有限度、受监管的边境互市,以粮食、布帛、茶叶换取其马匹、牛羊,并暗中收集情报;对桀骜不驯、时常寇边者,则坚决打击,以儆效尤。同时,鼓励边民与羌胡通婚(需报官备案),以柔化之。
其三,育才策。 核心为“兴学选贤,以文辅武”。扩大和完善郡府“学吏馆”,不仅培养文书吏员,更增设算学、律法、工造等科,选拔军中聪颖子弟及民间良才入学,优秀者充任郡县属吏或军中参军;鼓励民间私学,对办学有成者给予褒奖;王府设“典学官”,负责子嗣及宗室子弟的教育,聘请名儒教授经史子集,不忘武事骑射,培养文武兼修之后继者。
【系统提示:宿主进入战略制度构建阶段,从应对型治理转向体系化建设,统治艺术迈向成熟… 宿主状态:深思熟虑,着眼长远,系统规划军政民政,展现卓越的制度设计能力与战略远见…】
草案一出,阁内众人皆凝神细阅,时而低声讨论,时而提出增补意见。高顺对军事相关条款尤为关注,提出烽燧传递信号应更加细化,军功评定标准需更具操作性;周勃则对粮仓管理、赋税减免细则提出了具体建议;几位新任吏员也大胆建言,涉及基层治理的诸多细节。李凌耐心听取,与公孙阙一同记录、修改。经过数日的反复研讨辩难,“靖边三策”逐渐完善,内容更加详实,措施更具可行性。
“此三策,乃我北地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立身之本。”李凌最终定调,“勃兄,你总揽民政,固本、育才二策,由你主导推行,子通先生辅之,务必细化章程,分发各县,严格执行,定期考核。高顺将军,抚远策中涉及军事及边务部分,由你负责,与灌婴、剧孟等将领会商落实,尤其是对羌胡的策略,务必精准,恩威并施。所有举措,皆需记录在案,定期向本王禀报进展。”
“臣等遵命!”众人肃然领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几卷文书,更是关乎北地未来命运的蓝图。
二月初,春寒料峭,“靖边三策”的各项细则开始在北地郡层层推行。郡府文书快马传至各县,县令、蔷夫召集乡老、亭长宣讲新策。军屯的土地被重新规划,水利工地上再次出现了军民协作的身影。学吏馆扩大了招生规模,课程也更加系统。边境上,汉军游骑依旧警惕,但对往来商队的检查,在符合“抚远策”规定的前提下,效率有所提高。一种有序而充满希望的气氛,开始在冰雪初融的北地弥漫开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