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吕产提出要视察武库和军营。李凌亲自陪同。在高顺的安排下,武库中兵器甲胄摆放整齐,保养得当,但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既显示武备不懈,又不至过于扎眼。校场上,士卒操练阵列整齐,号令严明,展现出良好的军纪风貌。吕产观看良久,偶尔询问兵员数额、训练情况、边塞布防等,高顺一一据实回答,但涉及具体防御部署等机密,则巧妙回避或含糊带过。吕产目光锐利,却也未深究。
吕产还“随机”走访了狄道城内的市集和几处民坊,与商贩、百姓交谈,询问物价、生计、官府的作为等。由于北地近期确实民生改善,百姓对靖王口碑颇佳,回答多是对王爷的称颂和对当前生活的满足,这无疑让吕产对李凌的治理能力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然而,吕产此行的重点,似乎并不仅仅在于这些明面上的察访。在抵达狄道第三日的傍晚,他遣开随从,只带两名贴身护卫,轻车简从地来到靖王府,要求与李凌“私下叙话”。李凌心知,真正的交锋即将开始。
在王府书房内,烛火摇曳,只有李凌与吕产二人对坐。吕产摒去了客套,直接切入主题:“王爷,明人不说暗话。北地近年,确有不凡之处。去岁退匈奴,今岁获丰稔,羌胡来朝,边郡晏然。太后陛下闻之,甚为欣慰。然,朝中亦不乏议论,言北地兵精粮足,靖王威望日隆,于国于朝,福祸难料啊。”
李凌心中凛然,知道这是最直接的敲打。他神色不变,从容应道:“吕大人明鉴。北地之所为,皆在朝廷法度之内,一切皆为守土安民。去岁血战,将士用命,方保疆土不失;今岁丰收,乃天佑大汉,军民辛勤所致;至于羌胡,不过羁縻之策,使其不为边患而已。凌世受汉恩,蒙先帝信重,太后陛下隆恩,委以藩屏之任,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岂敢有他念?若朝中有疑,凌愿上表自陈,甚至交还兵权,回长安侍奉太后陛下,以明心迹!” 这番话,既表明了忠诚,又将了对方一军,暗示若朝廷不信,自己可以放弃权位。
吕产盯着李凌看了片刻,忽然笑道:“王爷言重了。太后陛下对王爷自是信重的。只是……如今朝局纷繁,多有小人构陷。王爷身处边陲,更需谨言慎行,尤其与外界往来,当以朝廷旨意为先。譬如与羌胡互市,虽有利于边,然尺度拿捏,至关重要,切莫授人以柄啊。”
“大人教诲,凌谨记于心。”李凌躬身道,“北地一切事务,必以朝廷法度为准则。互市之举,亦为羁縻戎狄,绝无擅权。凌之心,天日可表。”
这次私下会谈,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双方言语往来,机锋暗藏。吕产既传达了朝廷(主要是吕后)的关切与警告,也试探了李凌的底线与态度。李凌则始终坚守臣节,示弱守拙,将北地的发展归功于朝廷领导,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忠心的执行者,成功化解了最直接的质询。
吕产在狄道盘桓了约十日,期间还接见了郡内几位有代表性的耆老、豪强,甚至私下召见过王勇,询问客军驻扎情况。最终,在一片看似和谐的气氛中,使团启程返京。临行前,吕产对李凌的接待表示感谢,再次肯定了北地的治理成效,并勉励其继续为朝廷守好北大门。
送走吕产后,周勃、公孙阙等人皆松了一口气,但眉宇间忧色未消。
“王爷,吕产此行,虽未发作,然其警示之意,已然明朗。”周勃忧心道。
李凌望着使团远去的烟尘,目光深远:“勃兄,子通先生,吕产来了,看了,走了。这只是开始,而非结束。经此一事,长安对我北地,必更加关注。我等日后行事,更需如履薄冰,谨言慎行。然,亦不必过分惶恐。我辈但求问心无愧,将北地治理好,使百姓安居,边疆稳固,便是对朝廷最大的忠诚。传令下去,各项既定策令,照常推行,唯需更加注重程序合规,文书完备。同时,加派精干人手,密切留意长安动向,尤其是与吕氏相关的消息。”
“诺!”众人领命,深知未来的道路,必将更加崎岖复杂。
吕产的到来与离去,如同一阵强风掠过北地,虽未掀起惊涛骇浪,却让这潭深水泛起了层层涟漪。它标志着北地郡与中央朝廷的政治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微妙的阶段。外部的压力以更具体、更权威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这股压力,也反过来促使李凌及其团队更加团结,治理更加精细,根基在应对挑战中,被锤炼得愈发坚实。北地的冬天,在政治寒流的预警中,悄然来临。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三年冬,遣使吕产巡北地,慰边军,靖王凌应对得体,边事无阙。”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三年十月,吕后遣侄吕产使北地,名为宣慰,实为察访凌公势。产至,凌公率众恭迎,尽礼。产检府库,阅军容,访民情,凌公与周勃、公孙阙等皆据实以对,谦抑守臣节。产私会凌公,语带机锋,凌公示忠守拙,应对得宜。产返,凌公警醒属下,日后益加谨慎。”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三年冬,吕使至圣域,上帝恭迎,以实相告,示忠守礼,使不得隙而去。”
* 狄道秘录·吕产巡边:“吕产奉吕后命来狄道,察李凌虚实。凌恭敬应对,账目军容皆实,吕产警示而去,凌愈自谨。”
(第二百七十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