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4年 汉高后四年 农历正月至二月
北地的严冬在寂静与忙碌中缓缓流逝。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尽管天地间依旧朔风凛冽,冰雪未融,但狄道城内已隐隐透出一丝春的气息。靖王李凌推行的制度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在去岁冬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郡府各曹署运作愈发规范,学吏馆首批专攻律令、算学的学员已能协助处理日常文书,军营中的记录制度也逐渐步入正轨。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固的方向发展。然而,历史的洪流从不因边郡的潜心内修而停滞。当北地正专注于加固自身藩篱时,来自帝国心脏——长安的暗流,再次以更加汹涌的姿态,拍打着这片看似偏安一隅的土地。
正月刚过,年节的余韵尚未散尽,两封几乎同时抵达狄道的密信,打破了靖王府表面的平静。一封来自长安,由李凌通过昔日军中同僚、如今在朝中担任闲职但消息灵通的旧部秘密传来;另一封则来自朔方都督府内部,由一位早已被公孙阙暗中笼络、对虫达都督并非完全忠心的低级文吏冒险送出。两封信的内容,相互印证,指向同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皇太后吕雉,在彻底清除了刘氏宗室及功臣集团中诸多显要人物后(如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已遭诛戮,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软禁),其权势已达顶峰。如今,她的目光似乎正投向那些拥兵在外、镇守一方的刘氏诸侯王及异姓功臣藩王。近期朝议中,有吕氏亲信大臣重提“强干弱枝”之策,暗示应进一步削弱藩镇权柄,加强中央集权。而北地郡靖王李凌,这位以军功封王、近年又成功稳住了动荡边陲的年轻藩王,因其特殊的身份(功勋卓着且娶刘邦嫡长女)、地理位置(扼守西北要冲)以及近期展现出的治理能力,无疑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更有风声称,吕后可能会借“优抚功臣”、“共商国是”等名目,召某些藩王入朝。
消息传来,周勃、公孙阙、高顺等核心僚属被紧急召至王府书房。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凝重的面色。
“王爷,此事非同小可!”周勃率先开口,声音低沉,“吕后心狠手辣,连番诛戮功臣,其意已是路人皆知。如今矛头指向藩王,若是召王爷入朝,只怕是……凶多吉少。” 他言下之意,是担心李凌重蹈韩信等人的覆辙,一旦离开北地根基,进入长安,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公孙阙捻须沉吟,分析道:“勃兄所虑极是。然,吕后是否会立即对王爷动手,尚在两可之间。其一,王爷毕竟是先帝正式册封的靖王,有王爵之尊;其二,王妃乃太后亲生女,这层姻亲关系,或可起到些许缓冲作用;其三,北地新定,匈奴之患未绝,骤然拿下王爷,若引发边乱,亦非吕后所愿。其更可能采取的策略,或许是逐步削权、派人牵制,或者……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王爷调离北地。”
高顺握拳道:“无论如何,王爷绝不可轻易离开北地!北地军民皆仰仗王爷,一旦有失,人心涣散,数年心血必将毁于一旦!末将愿率将士,誓死护卫王爷周全!”
李凌静坐主位,目光扫过情绪激动的部下,脸上并无太多惊慌,反而异常冷静。他深知,这一天迟早会来。自吕后临朝,大力扶植吕氏外戚以来,中央与藩王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他镇守边关,拥兵自重,即便再如何示弱守拙,也难免成为吕后的眼中钉。
“诸位稍安勿躁。”李凌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长安异动,早在预料之中。吕后揽权,削藩之意,昭然若揭。我北地,确已成为其目标之一。”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北地郡的疆域,沉声道:“然,正因为如此,我等更需沉着应对,自乱阵脚,乃取祸之道。吕后虽势大,然其亦有所忌惮。我等之策,当以‘固守’为主,辅以‘缓兵’之计。”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中央政权核心的直接政治威胁,生存危机急剧升高,需运用极高政治智慧与战略定力进行危机应对,平衡忠诚表象与自保实质… 宿主状态:临危不乱,冷静分析局势,制定以拖待变、固本自强的防御性战略,展现其身处绝境时的坚韧与谋略…】
李凌具体部署道:
“其一,勃兄,立即以本王名义,草拟一道奏章,用六百里加急送往长安。奏章内容,要极尽恭顺谦卑。首先,详细禀报去岁北地秋收丰稔、仓廪渐实之况,强调此乃‘托太后陛下洪福、陛下天威’所致;其次,重点陈述北地当前仍面临之困难:匈奴虽暂乱,然其主力未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可适当夸大边境零星冲突);羌胡虽表面归附,然其心难测,需强力羁縻;郡内民生凋敝之余,恢复维艰,亟需朝廷钱粮支援(可列具体所需物资)。最后,表达本王对太后陛下及皇帝的无限忠诚,言明镇守边陲、拱卫社稷乃臣之本分,恳请朝廷继续支持北地防务,并委婉提及,值此边务繁剧、百废待兴之际,臣恐暂难离镇赴京,以免贻误军机民生。奏章言辞务必恳切,数据务必‘真实’(经我等修饰),姿态务必低到尘埃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