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心领神会:“臣明白!此乃‘哭穷’、‘示弱’、‘表忠’三策并用,力求打消或延缓吕后召王爷入朝之念。”
“其二,”李凌看向公孙阙,“子通先生,长安方面的情报网络,需立即加强。不惜重金,多方打点,务必掌握朝议动向,尤其是涉及藩王、边镇事宜的详细内容。朔方都督府那边,也要盯紧,虫达的态度至关重要。所有消息,务必第一时间密报于我。”
“阙遵命。必使王爷耳聪目明。”公孙阙肃然应道。
“其三,高顺将军,”李凌目光锐利,“北地军备,外松内紧,即刻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边境巡防照常,但对内,要加强对狄道城及各要隘的掌控,尤其是对王勇客军的监视,需再增暗哨。军中要统一口径,若朝廷真有使臣前来,或下达任何非常之令,一切须听本王号令行事。同时,秘密命令灌婴,其骑兵部队要做好随时机动的准备,但行动务必隐秘。”
“末将得令!定保北地铁板一块,静候王爷钧旨!”高顺慨然领命。
“其四,”李凌最后补充道,“对内,各项既定政策,如‘靖边三策’,照常推行,甚至要加快步伐。要让北地军民看到,王府一切如常,稳如泰山。勃兄、子通先生,你二人要更加勤勉,将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北地离不开靖王的治理。越是外部压力大,内部越要团结稳定。”
计议已定,众人分头行动。一封辞情恳切、数据详实的奏章,很快以靖王李凌的名义发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北地郡内部,则如同一台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高速而紧张地运转起来。周勃坐镇郡府,将各项政务处理得滴水不漏,同时加紧物资储备和内部安抚;公孙阙则调动所有隐秘渠道,密切关注着长安和朔方的一举一动;高顺则悄然调整军事部署,加强核心区域的防卫,对外则依旧维持着正常的边境巡逻和操练。狄道城内,市井依旧,但有心人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在弥漫。
二月二,龙抬头。北地依旧春寒料峭。李凌在王府举行了一场简单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仪式上,他神色如常,言语平和,勉励官吏军民各司其职,共保家园。其镇定自若的态度,极大地稳定了高层僚属的情绪,也通过他们,影响着整个北地的人心。
然而,夜深人静之时,李凌独坐书房,面对摇曳的烛火,眉头深锁。他深知,这次面临的危机,远胜过去任何一次军事威胁。吕后及其背后的吕氏集团,掌握着帝国的最高权力,拥有绝对的力量优势。北地虽经数年经营,根基渐固,但与整个中央朝廷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唯一的生机,在于利用吕后对边患的顾虑、对朝局稳定的需求,以及那层微薄的姻亲关系,拖延时间,巩固自身,等待变数。而最大的变数,或许就在于时间本身——吕后年事已高,中央的权力格局,并非铁板一块,永远不变。
“必须撑过去……”李凌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喃喃自语。北地的命运,乃至他自身和家族的存亡,都系于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博弈之中。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政治风暴,正在遥远的长安酝酿,其阴影,已悄然笼罩了北地的天空。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四年春,有议削藩者,靖王凌在北地,谨守边备,吏治肃然。”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四年正月,凌公得长安密报,知吕后削藩之意已显,己身危矣。公沉着应对,定‘固守缓兵’之策:急奏长安,备述边困示弱表忠;加强情报,密察朝局;令军外松内紧,秘作戒备;内政照常加速,稳人心。北地遂外示恭顺,内实戒惧,以待其变。”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四年春,吕氏谋削藩,上帝危。上帝急奏示弱,密侦朝情,暗整军备,内修政事,以静制动。”
* 北地秘录·凌公应对削藩危机:“长安欲削藩,李凌急奏示弱固边,暗备非常,北地进入政治戒备状态。”
(第二百七十二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