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李凌看向众人,语气凝重:“自今日起,王府及各衙署,一切如常,不得流露出任何恐慌情绪。诸位需约束下属,谨言慎行。对外,要营造出一种北地上下正全力以赴忙于夏耘、致力于边郡建设的积极氛围。”
命令下达,北地郡这台庞大的机器,在李凌的强心剂下,以一种近乎极限的效率运转起来。周勃坐镇郡府,督促进度,吏员们奔走于城乡之间,组织夏耘、兴修水利、清点仓廪,忙得脚不沾地。公孙阙的情报网络如同蜘蛛网般延伸出去,捕捉着来自各方的微弱信号。高顺的军营中,表面看来操练依旧,但暗地里,一支由百战老卒组成的精锐小队被秘密抽调出来,进行着特殊训练和部署。狄道城内,市井依旧繁华,但细心之人或许能察觉到,巡逻的郡兵次数似乎多了一些,官员们的表情也多了几分肃穆。
五月下旬,前往长安的信使终于返回,带来了官方的回复。回复并非直接的诏书,而是一份经由丞相府(或相关衙门)转发的文书,内容简短而模糊,大意是“靖王所奏边情,朝廷已知悉,着其尽心镇守,俟后命。” 既未明确批准延期,也未断然拒绝,更未追究“推诿”之责,是一种典型的“留中观望”态度。
这模棱两可的回复,反而让李凌稍稍松了口气。这至少说明,吕后并未立即采取最激烈的反应,她也在观望,在权衡。这宝贵的“俟后命”,就是李凌急需的时间。
“继续等,继续做准备。”李凌对心腹们说道,“吕后在等什么?或许是在等北地出纰漏,或许是在等更好的时机,也或许……朝廷内部另有要事牵绊。”
六月,北地进入盛夏。天气炎热,雨水增多,农事进入关键的管理期。李凌时常轻车简从,巡视各地,鼓励农桑,检查水利工程。他所到之处,神色从容,言语平和,极大地稳定了基层官吏和百姓的情绪。与此同时,学吏馆的“急训班”首批学员开始结业,被充实到各县曹署,基层吏治的效率有所提升。边境上,剧孟的斥候传来消息,匈奴左贤王部的内乱有加剧之势,几个大部落混战不休,对南边的威胁进一步降低。这无疑是一个利好,使得李凌在奏陈边情时,更有理由强调“稳”的重要性。
然而,等待终究是煎熬的。每一天,都可能成为命运转折的时刻。李凌在夜深人静时,常独自审视那方已永久沉寂的祖龙魂佩,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与强大中央政权的博弈,胜算渺茫。但他更明白,束手就擒绝非他的性格。唯有竭尽全力,加固每一寸防线,等待那或许微弱、但必然存在的转机。北地的这个夏天,在表面的平静与内在的紧绷中,缓缓流逝,每一刻,都关乎存亡。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四年夏,靖王凌请缓入朝,朝廷报曰‘俟后命’,北地边务如故。”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四年夏,凌公奏请延期入朝后,长安回报暧昧,令‘俟后命’。公知危机未解,乃定‘静待天时’之策,外示平静,内则励精图治:令周勃极致固本育才,增储粮,肃吏治;公孙阙密侦朝局变数;高顺外松内紧,秘练亲卫。北地于高压下,政军诸务反见精进,公以身作则,稳抚人心。”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四年夏,朝命暧昧,上帝危如累卵。帝外示恭顺,内修武备,广积粮,育人才,密候天时。”
* 北地秘录·凌公待变:“吕后征召,回复不明,李凌外松内紧,加速内政,练兵积粮,等待时机。”
(第二百七十四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