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里,高顺严格执行冬训计划。校场上少了震天的喊杀声,多了营房内兵器保养的叮当声和各级军官围绕沙盘、地图进行的战术推演与辩论。士卒们得到了较好的休整,但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边境线上,巡逻队照常出动,但频率和范围有所控制,斥候的活动则更加隐秘和注重实效。
狄道城内,市井生活依旧,百姓们开始储备过冬的物资,炊烟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温暖。一种外松内紧、井然有序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北地。
时间在等待中缓缓流逝。十月下旬,公孙阙通过一条极其隐秘的渠道,收到了一封来自长安的密信。信中的内容让久经世事的他也不禁心头一紧:皇帝刘盈的病况,比外界传闻的更为严重,已近月未能视事,朝廷政务实际上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灌婴侯)及几位核心近臣(如郎中令等)共同处理。宫中关于立储的议论已悄然开始,但因皇帝正值盛年,此前未正式立太子,且皇子皆年幼,故各方势力态度微妙,局势晦暗不明。
李凌在密室中阅罢此信,沉吟良久。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目光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落在了未央宫那座深邃的宫殿之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他喃喃自语。刘盈若有不测,一位幼主登基,主少国疑,权臣秉政,甚至太后临朝……这几乎就是吕后时期的翻版,只是主角可能换成了别的外戚或功臣。这对远离中枢的北地而言,是福是祸?
“王爷,此事关乎国本,是否要提前做些准备?”公孙阙低声问道。
李凌缓缓摇头:“此刻长安,如同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任何外部的轻举妄动,都可能引火烧身。我等的‘冬藏’之策,正为应对此等变局。传令下去,此消息严格封锁,仅限于我等几人知晓。北地一切如常,加强内部管控,尤其注意流言防范。情报网络,全力聚焦长安,我要知道每一点细微的变化!”
十一月初,北地普降大雪,天地间银装素裹,一片苍茫。严寒仿佛冻结了一切,却也使得任何非常规的活动都更加显眼。就在这极端天气中,公孙阙的探子冒死传回更确切的消息:皇帝刘盈已病入膏肓,太医束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重臣连日密议于禁中,京城南北两军调动频繁,戒备森严。一种大战将至前的压抑气氛,笼罩着长安。
与此同时,朔方都督虫达那边也有了异动。他麾下的一支精锐骑兵突然向东南方向移动,驻扎地更靠近长安方向,虽未进入北地郡界,但其意图令人费解。是奉了密令?还是自行其是,准备在可能到来的变局中有所作为?
这些消息碎片,拼凑出一幅帝国最高权力即将发生更迭的惊心动魄的图景。
李凌在温暖的书房内,对着地图和这些冰冷的情报,面色凝重。炭火盆噼啪作响,却驱不散他眉宇间的寒意。
“勃兄,子通先生,高顺将军,”他沉声对三位心腹道,“京师大变,恐在旦夕之间。这个冬天,将是我北地面临的关键考验期。”
周勃忧心道:“王爷,若陛下真有不幸,新君继位,朝局必然动荡。我等远在边陲,当如何自处?”
“静观其变,稳守根本。”李凌斩钉截铁,“无论长安谁主沉浮,我北地拥兵粮足,治理井井有条,边陲宁谧,便是最大的资本。当下首要之务,是确保北地自身铁板一块,乱不起来!勃兄,民政方面,要确保越冬物资发放到位,严防民变;子通先生,严密监控内部,杜绝任何谣言传播;高顺将军,军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但对外依旧示以常态,没有我的命令,一兵一卒不得妄动!”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同时,要做好一切准备。一旦新朝确立,无论其态度如何,我北地都要有相应的应对之策。是表忠称臣,还是……以备万一,皆需未雨绸缪。”
十一月的北地,在漫天风雪中,显得格外寂静而凝重。狄道城如同一头蛰伏的巨兽,在严寒中保持着体温与警惕。城内,百姓们围炉取暖,生活如常;郡府与军营中,却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信使的身影,在风雪中艰难地穿梭,连接着北地与那遥远而动荡的权力中心。
李凌深知,这个冬天,将远比以往任何一个冬天都要漫长和寒冷。帝国的命运,或许就在未来的某一场风雪中决定。而北地的未来,也将在这一场巨大的变局中,迎来新的篇章。他现在所能做的,便是藏锋敛锷,静心等待,等待那一声来自东方的、注定将震动天下的惊雷。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五年冬,北地靖王凌谨守边备,吏民安堵。”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五年冬,凌公得长安密报,知帝盈病笃,朝局暗涌。遂定‘冬藏待变’之策:藏粮固仓,藏兵精训;藏智于学馆,藏讯广侦京畿;外示敛迹,内备非常。时朔方虫达异动,北地于风雪中静观京华巨变。”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闻汉帝疾重,上帝令圣域深藏,密侦朝局,静候天命。”
* 北地秘录·凌公冬藏待变:“长安帝病危,李凌令北地外示沉寂,内实高度戒备,广布耳目于京师,全力应对可能之朝局巨变。”
(第二百八十八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