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巡逻队的足迹踏遍了每一处可能通行的隘口。雪地上,经常可见汉军斥候与匈奴游骑相互追逐、试探留下的痕迹。偶有遭遇,弓弦响处,便有血花溅落在白雪之上,但规模都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北地军依仗熟悉地形和堡垒支撑,在这些前哨接触中往往占据上风,数次成功驱离或歼灭了小股越境窥探的胡骑,缴获了一些马匹武器,初步检验了新防线的可靠性。
公孙阙派出的探子,如同雪原上的孤狼,冒着极大的风险,深入匈奴控制区。他们带回了珍贵的信息:稽鬻将冬季王庭设在了距离北地边境约八百里的一处背风河谷,正在严厉镇压河西不服的部落,同时大肆征集粮草,其麾下骑兵确实在进行适应严寒作战的训练,种种迹象表明,其南侵的意图并未因冬季而减弱,反而可能利用汉军认为冬季不宜大规模用兵的心理,发动突袭。
十一月,北地普降大雪,天地间一片混沌,能见度极低。这种天气,既增加了守军的困难,也为敌人的隐秘接近提供了掩护。边境气氛更加紧张。
十一月中旬的一个风雪之夜,位于最前沿的“鹰嘴隘”烽燧,突然燃起了告急的烽火!三堆烈焰,在狂舞的雪花中顽强地升腾,照亮了漆黑的夜空——这代表有敌军大规模来袭!
消息通过接力传递的烽火,迅速传回后方堡垒和狄道城。高顺立即下令各据点进入临战状态,并亲率一千精锐骑兵,顶风冒雪,驰援鹰嘴隘。
李凌在王府得知消息,即刻披衣起身,坐镇指挥。他一面命令周勃确保狄道城防万无一失,一面让公孙阙动用所有渠道,核实敌情。
然而,当高顺率军艰难抵达鹰嘴隘时,却发现并无大规模敌军。据戍守的军侯禀报,夜间哨兵发现远处有大量火把移动迹象,且听到隐隐马蹄声,故点燃烽火。经斥候冒险出探,发现在风雪掩护下,约有数百匈奴骑兵曾试图悄悄接近隘口,但在看到烽火点燃、汉军已有准备后,便迅速撤离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杂乱的马蹄印。
虚惊一场,却是一次成功的预警。稽鬻的这次试探性进攻,虽然规模不大,也并未真正接战,但其利用恶劣天气、企图进行偷袭的意图暴露无遗,也验证了北地新建的烽燧预警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有效性。
高顺凯旋,虽未斩获,却带回了宝贵的经验。李凌在听取汇报后,对周勃等人言道:“稽鬻此番试探,虽未得逞,然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这个冬天,绝不可有丝毫松懈。传令各边境守军,嘉奖鹰嘴隘将士警惕之功。同时,要针对此类偷袭,进一步完善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警戒措施。”
经此一事,北地边境守军的警惕性提到了最高。李凌也更加坚定了以“森严”防务应对潜在威胁的决心。他指示加大侦察力度,并要求高顺研究在严寒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弩箭等远程武器的威力,以克制匈奴骑兵的机动性。
十一月底,风雪更甚。北地边境在高度紧张中,度过了相对平静的又一个月。稽鬻似乎意识到北地防线并非其想象中那般脆弱,加之严冬确实对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极大困难,其麾下骑兵的活动频率有所降低,但小规模的窥探和骚扰始终未绝。
狄道城内,虽然边境紧张,但后方秩序井然。充足的物资储备确保了军民的基本生活,郡府组织的扫雪、赈济孤寡等工作有条不紊。李凌在严冬中,不仅关注边防,也时时抚慰内部,确保北地这架庞大的机器,即使在最严峻的季节,也能保持整体稳定和运转效率。
北地的这个冬天,在冰雪与烽火的交织中,显得格外漫长而凝重。李凌深知,眼前的相对平静,可能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间歇。稽鬻的野心不会因一次试探受挫而熄灭,反而可能酝酿着更猛烈的攻击。能否安然度过这个冬天,并挫败匈奴的图谋,将直接关系到北地未来的安危。他必须带领北地军民,以最森严的戒备和最坚韧的意志,守好这道关乎生死存亡的边关。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元年冬,匈奴扰边,北地靖王凌守御有备,寇不得入。”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元年冬,匈奴稽鬻遣骑窥边,屡行试探。凌公令冬防务求‘森严’:周勃倾储保边军补给,高顺增巡严戒,挫胡骑小规模偷袭;公孙阙广遣侦骑探敌情。北地军民同心,依新建烽燧堡垒体系,成功预警御敌,边境虽紧而安。”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胡骑窥边,上帝令圣域严备,广布耳目,寒夜烽燧显圣,敌谋遂沮。”
* 北地秘录·凌公冬御胡骑:“寒冬胡骑频窥,李凌严令边军森戒备,足粮秣,精侦察,挫其试探,北地防线稳如磐石。”
(第二百九十五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