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1年 汉前少帝二年 农历九月至十月
北地的深秋,是一年中最具壮丽与肃杀之气的时节。天宇澄澈如洗,显得异常高远,阳光失去了夏日的灼热,变得明亮而清冷,倾泻在广袤无垠的高原上。原野间,夏日的葱茏已被一片辉煌的金黄所取代,粟黍皆已成熟,沉甸甸的穗头低垂,在渐起的秋风中形成连绵起伏的波浪,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特有的醇厚香气,预示着连续第四个丰年已成定局。湟水水量虽不及盛夏,却更加清澈平稳,如同一条玉带,蜿蜒穿过这片即将迎来丰收的沃土。狄道城外,收割的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农人们磨利镰刀,检修车辆,脸上洋溢着期盼与喜悦。官道上,郡府组织的运粮车队开始频繁调动,一派繁忙景象。然而,在这片丰收在望的祥和之下,靖王李凌及其核心僚属的心头,却笼罩着一层远比秋霜更为凛冽的寒意。去岁冬季击退匈奴稽鬻部试探性进攻的经历,以及今年以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关于稽鬻在河西走廊加速整合势力、厉兵秣马的种种情报,都清晰地表明:北地郡面临的并非疥癣之疾,而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关乎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秋收的丰硕成果,固然是抵御外侮的强大物质基础,但若不能将这些粮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将丰收的喜悦转化为同仇敌忾的斗志,那么再多的粮食,也终将成为他人觊觎的肥肉。因此,李凌决意,在这个秋天,不仅要圆满完成秋收,更要借助丰收带来的充沛人力物力,全面加速战备进程,对外更加积极地搜集情报、构筑纵深防御,对内深化动员、锤炼精兵,将“未雨绸缪”之策推向深入,真正达到“秣马厉兵,暗蓄雷霆”的战略态势,静待那场不可避免的风暴来临。
九月初,秋高气爽,正是开镰收割的最佳时机。李凌在王府议事厅,召集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都尉高顺,举行秋收战备联席会议。厅内气氛严肃,与窗外丰收的喜悦形成微妙对比。
“王爷,各县禀报,粟黍皆已黄熟,近日天气晴好,正宜收割。”周勃首先禀报,语气中带着惯有的沉稳,“郡府已令各曹署全力配合,确保收割、运输、晾晒、入库井然有序。今岁产量,据估测,较去岁稳中有升,库府充盈可期。”
高顺随即呈上军情:“末将麾下斥候最新回报,稽鬻主力仍在河西,但其派出的游骑侦哨,活动范围明显扩大,最近已出现在距我边境不足二百里的野马川一带。其意在窥我秋收虚实,以及我军布防。另,据降胡及商队传言,稽鬻今秋大肆征集各部青壮,编练新军,并囤积箭矢皮革,其南下之意,已如箭在弦上。”
公孙阙补充情报分析:“子通亦得类似讯息。稽鬻压服河西诸部手段酷烈,然反抗未绝。其急于南侵,或为以战养战,转移内部矛盾。长安方面,仍无新的动向,王太后与皇帝(刘恭)似相安无事,辅政大臣专注于内政。此于我北地,仍是机遇窗口。”
李凌静听完毕,目光沉静地扫过悬挂的西北边境详图,手指最终重重地点在代表稽鬻王庭和其近期游骑活动区域的位置上。
“丰收在望,强敌环伺。此诚我北地存亡兴衰之秋也。”李凌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秋收,乃天赐之利,亦为招祸之由。稽鬻磨刀霍霍,岂会坐视我安然收获?故,今岁秋收,非同往常,须与战备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他站起身,走向地图,详细部署道:
“所谓‘秣马厉兵’,其一,乃借秋收之机,‘全民皆兵’,强化边境警戒与纵深防御。高顺将军,即日起,边境巡逻斥候,数量加倍,范围延伸至三百里外,务必掌握稽鬻主力动向。秋收期间,所有临近边境的屯田、村落,实行‘军民联防’。收割队伍以青壮为主,配备简易锣鼓、号角为警讯,附近必有郡兵小队巡逻策应。收割时间、路线需统一规划,避免过于分散。在边境至狄道之间的险要隘口,利用秋收间隙,增派兵力,抢修简易工事,如壕沟、拒马、石垒,构成第二道防线。收割完毕之地,可坚壁清野,不给胡骑留下任何可掠之物。”
“其二,乃‘趁丰扩军,精练劲旅’。勃兄,秋收后,民间粮足,壮丁闲暇。可颁布‘特募令’,以优厚粮饷为饵,额外招募三千敢战之士,编为‘效节营’,由高顺将军亲自选拔军官,严格操练,专司野战迎敌。此事可公开进行,示我保境安民之决心。同时,此前‘以工代赈’暗蓄之‘工程营’中,择优者转为正式郡兵,充实各营。军械打造,尤其是箭矢、弩机,要利用秋后农闲,工匠全力以赴,日夜赶工,务求储备充足。”
“其三,子通先生,情报与外交,需更加‘主动进取’。除常规侦伺外,可派遣死士,设法混入稽鬻王庭或其主要部落,探听其具体南侵时间、路线、兵力。对河西那些备受稽鬻压榨的羌胡部落,可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兵甲粮秣,鼓动其袭扰稽鬻后方,或在其南侵时倒戈。即便不成,亦可扰其心神。对更西方的西域城邦,亦可遣使携重礼交好,宣扬汉威,至少使其在稽鬻与我之间保持中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