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的六月,热浪已经开始肆虐。县三中的校园里,杨树叶被晒得蔫头耷脑,知了在树上没完没了地鸣叫。但比天气更热的,是即将到来的会考气氛。
"这次会考很重要,"杨老师在班会上严肃地说,"关系到你们能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虽然不难,但必须重视。"
吴普同和同学们都很紧张。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全县统一组织的大型考试,而且考场还设在县一中——那个只存在于传说中的重点中学。
更让人兴奋的是,因为要考两天,学校破天荒地统一安排了住宿,这在县三中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听说县一中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还有标准的足球场呢!"赵强兴奋地说。
"真的假的?"辛志刚推推眼镜,"那不是比大学还厉害?"
吴普同默默整理着复习资料。他对县一中的所有了解都来自娟子的描述——红墙绿瓦,窗明几净,连厕所都比他们的教室干净。
考试前一天,学校租了两辆大巴车送学生们去县城。一路上,同学们都很兴奋,像春游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都安静!"带队老师喊道,"抓紧时间再看看书!"
车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翻书的声音。吴普同看着窗外的田野飞快后退,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一个多小时后,县城到了。与破旧的王格庄乡不同,县城里已经有不少楼房,街上行人如织,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
当大巴车驶进县一中的校门时,车里响起一片惊呼。
"天啊!这么大门!" "快看!那楼真高!" "还有塑胶跑道呢!"
吴普同趴在车窗上,眼睛都不够用了。县一中的校园比他想象的还要气派:宽阔的水泥路,路旁是整齐的梧桐树;四五层高的教学楼红墙绿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标准的足球场上绿草如茵,还有穿着统一运动服的学生在训练。
相比之下,县三中的土操场、破教室简直像是另一个世界。
"下车了!排队!"带队老师喊道。
同学们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好奇地东张西望。县一中的学生看到这群"乡巴佬",有的好奇打量,有的掩嘴偷笑。
"看什么看!"赵强不满地嘟囔,"不就是学校好点嘛。"
住宿安排在学校附近的招待所。八个人一间房,上下铺,虽然简陋,但比想象中好多了。
"有电扇!"辛志刚兴奋地打开吊扇,"咱们学校教室连电扇都没有呢。"
安顿好行李,带队老师带他们去熟悉考场。县一中的教学楼里,走廊宽敞明亮,墙上贴着各种名人名言和学生的书画作品。教室里的桌椅都是新的,黑板上还装着投影仪。
"明天就在这考试,"老师说,"今晚早点睡,养足精神。"
晚上,吴普同和辛志刚躺在床上,都睡不着。
"普同,你睡着了吗?"辛志刚小声问。
"没呢。"
"我在想,"辛志刚的声音有些低沉,"要是咱们也能在这么好的学校上学,该多好啊。"
吴普同没说话。他也在想同样的问题。县一中的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和他们这些县三中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天一早,考试开始了。第一科是历史。试卷发下来,吴普同稍微松了口气——题目比想象中简单,大多是基础知识。
但他很快发现,县一中的考试环境和县三中完全不同。教室里的电扇呼呼地转着,一点不热;桌椅平整,写字很舒服;就连监考老师都显得更专业。
中场休息时,他们看到县一中的学生在走廊里轻松地聊天,仿佛这不是一场重要的考试。
"对他们来说,这会考就是小菜一碟吧。"王红梅羡慕地说。
下午考地理时,吴普同遇到了麻烦。有一道大题是关于城市化进程的,这对县城的学生来说是常识,但对他来说却很陌生。他只知道西里村和王格庄乡,对"城市化"的理解仅限于镇上多了几栋楼。
晚上回到招待所,同学们都在讨论白天的考试。
"那道城市化的大题你们怎么答的?"李静问。
"我瞎写的,"赵强满不在乎,"反正及格就行。"
吴普同却有些沮丧。他意识到,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学校硬件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上。
第二天考物理和化学。实验题占了很大比重,这对县三中的学生来说是致命弱点——他们的学校连实验室都没有,所有实验都只在书上见过。
"这不公平!"考完后,辛志刚气愤地说,"他们天天做实验,我们连试管都没摸过!"
带队老师安慰他们:"别想太多,尽力就好。会考主要是达标性考试,不难的。"
最后一科考完,同学们都松了一口气。不管考得怎么样,这场煎熬总算结束了。
在等车的间隙,吴普同独自在县一中的校园里转了一圈。他走进图书馆,看见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学生们安静地坐着看书;他经过实验室,透过窗户看见里面先进的仪器设备;他甚至偷偷溜进一间教室,摸了摸光滑的课桌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