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下午和晚上的时间,他几乎全部献给了图书馆。他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总是固定在那个靠窗的、光线最好的位置。面前摊开的是厚厚的教材和从图书馆借来的相关参考书。他首先做的,就是对照着借来的、字迹工整的陌生同学的笔记(他私下里找学习委员王心凌帮忙,借到了班上公认记得最好的笔记),结合课本,一页一页地补全自己缺失的那部分。这个过程枯燥而艰难,常常为了理解一个概念,需要翻阅好几本不同的书,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遇到实在啃不动的硬骨头,他会记下来,然后鼓起勇气在课间去请教老师。教《生物化学》的老师是个严肃的老教授,起初对吴普同略显基础的问题有些不耐烦,但看他态度诚恳,笔记补得认真,倒也愿意多指点几句,告诉他该去看哪本参考书的哪个章节。吴普同如获至宝,立刻去图书馆找来,埋头研读。
晚餐他总是吃得很快,食堂里最便宜的土豆丝、白菜豆腐,搭配两个馒头,匆匆吃完便又返回图书馆。晚上的时间,他主要用于深化理解和完成老师布置的、需要大量查阅资料的作业或小论文。大学里没有频繁的考试,但每次作业和期末考核都至关重要,且更注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宿舍熄灯后,他有时还会就着走廊里那盏长明灯微弱的光,再看一会儿书,或者默默回忆、梳理白天学到的知识脉络,直到眼睛酸涩难忍才回去休息。
室友们对他的“拼命三郎”状态感到有些不解。康大伟曾拍着他的肩膀说:“普同,至于嘛?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大学日子得会享受。”李学家也躺在床上懒洋洋地附和:“就是,你看梁天赋,天天跑学生会,将来分配照样吃香。”
吴普同只是笑笑,并不多做解释。他知道,他们的轻松源于背后相对稳固的家庭支撑和不同的人生规划,而他不能。他口袋里的生活费,每一分都带着父母和弟弟在工地挥洒的汗水,带着妹妹药片的苦涩味道。他减少了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不再参与室友们的AA制聚餐,很少买零食饮料,连买本新的参考书都要犹豫再三,反复确认图书馆借不到才咬牙买下。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与周围某些同学那种无忧无虑、热衷于社团和交际的校园生活之间,出现了一道无形的鸿沟。他无法跨越,也不想跨越,他只能在自己选择的这条更为艰苦的路上,依靠自律和勤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他的努力是沉默的,成效也并非立竿见影地体现在分数上。但在一次次独自查阅资料、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他感觉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一种微妙而坚定的变化。那种因家庭变故而产生的慌乱和无助感,逐渐被一种有序的、可控的充实感所取代。知识的积累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像是一砖一瓦,在他内心构筑起一道堤坝,帮助他抵御外界的风雨和内心的焦虑。他走的很慢,很吃力,背负着远超同龄人的重量,但他的每一步,都踩得异常坚实。
他知道,路还很长,家庭的负担不会轻易消失,妹妹的病需要长期的努力。但他不再恐惧,也不再怨天尤人。他选择了直面这一切,并将这份重负,化作了前行路上,最原始也最持久的动力。象牙塔的光,依然照耀着他,只是这光线下,他的身影不再是单纯求知的学子,更是一个在现实压力下,早早学会依靠自己力量跋涉的年轻人。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