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程表上出现“计算机基础(VB)”这几个字时,吴普同的心里先是掠过一丝好奇,随即便被一种沉甸甸的陌生感笼罩了。计算机?对于他这个来自西里村,直到高中才在书本上见过这个词汇的年轻人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存在于遥远世界的、闪烁着金属和塑料冷光的精密仪器,与他的生活隔着千山万水。如今,它却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突兀地横亘在了他的大学学业之中。
上课地点不在普通的教室,而是在校园角落的一栋独立小楼——计算机机房。走进机房的那一刻,吴普同感觉自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塑料加热后的特殊气味,以及机器运行时产生的低微嗡鸣。一排排乳白色的电脑整齐地排列着,每个桌子上都有一个硕大的、被称为“显示器”的“大脑袋”,屏幕是深邃的黑色,映出他有些无措的脸。键盘上的字母密密麻麻,鼠标像一只蜷缩着的小兽。
与其他同学,尤其是那些来自城市、家境较好的同学不同,他们进入机房时显得轻松自如,甚至有些兴奋,彼此交流着吴普同听不懂的词汇,比如“内存”、“配置”,甚至有人已经在小声讨论着一种叫“CS”的游戏。他们熟练地按下主机箱上那个硕大的按钮,伴随着“嘀”的一声和风扇启动的声响,屏幕上开始跳动起吴普同完全无法理解的英文和进度条。
吴普同却像是踏入了一个布满精密机关的雷区。他找到一台空机位,小心翼翼地拉开椅子,生怕发出刺耳的噪音。他盯着那台“大脑袋”电脑,犹豫了片刻,才伸出手指,用指尖极其轻柔地触碰了一下那个电源按钮,仿佛那不是按钮,而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引爆器。机器启动的嗡鸣声让他心头一紧,直到屏幕亮起,出现熟悉的Windows 98启动画面,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老师站在讲台前,通过一个连接到他电脑上的投影设备(后来他知道那叫投影仪)进行讲解。今天的内容是认识Visual Basic的集成开发环境。老师操作得行云流水,鼠标点击、菜单打开、控件拖拽,一个个窗口、一行行代码神奇地出现。吴普同的眼睛紧紧跟着投影屏幕,手里握着的笔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笔记本上记下的却多是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词汇:“窗体”、“工具箱”、“属性窗口”、“代码区”……他试图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感觉像是在听天书,那些逻辑和概念如同漂浮在空中的云雾,看得见,却抓不住。
实际操作时间到了。老师要求大家自己打开VB,创建一个简单的窗体,并在上面放置一个标签(Label)和一个按钮(CommandButton)。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这似乎轻而易举。吴普同听到周围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和清脆的鼠标点击声,他们甚至已经开始尝试修改属性,改变标签的文字和颜色。
吴普同却卡在了第一步。他回忆着老师的步骤,在桌面上寻找那个写着“Microsoft Visual Basic”的图标。找到了,他伸出食指,在鼠标左键上轻轻点了一下,没反应?他以为自己力度不够,又稍微加重了点力气,还是没反应。他有些慌了,抬头看了看旁边的同学,才发现别人都是快速地“双击”。他学着样子,用食指连续快速地点击了两下,果然,一个崭新的窗口弹了出来。他长长舒了口气,感觉额角竟然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接下来是拖拽控件。老师讲得很清楚,从左边那个叫“工具箱”的栏里,找到对应的图标,用鼠标点住,拖到右边的“窗体”上松开。吴普同小心翼翼地移动着鼠标,光标在屏幕上颤抖着前进——他的手因为紧张而有些不稳。他选中了“Label”控件,慢慢拖向窗体,松开鼠标左键。一个写着“Label1”的方框出现在了窗体上。成功了!他心里涌起一丝微弱的成就感。
但紧接着,问题又来了。老师要求修改这个标签的“Caption”属性,把它变成显示“你好,世界!”。吴普同在窗体右侧找到了那个密密麻麻的“属性窗口”,上下滚动着寻找“Caption”。找到了,他单击了那一行,后面的框框变白,可以输入了。他抬起手,悬在键盘上方,却迟迟不敢落下。他生怕自己按错了哪个键,会把整个程序弄坏,甚至把这台昂贵的“大脑袋”给搞瘫痪了。他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nihao, shijie”,然后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用一根食指,极其缓慢地在键盘上寻找、按下。每按下一个键,他都要抬头看看屏幕上的变化,确认没有异常,才敢继续下一个。
“喂,吴普同,你干嘛呢?磨磨蹭蹭的,跟绣花似的!”旁边机位的李学家探过头来,看到他这副小心翼翼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李学家是城里孩子,显然对电脑自然不陌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