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学年的课程表发下来,预示着新的挑战。除了《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类公共课依旧雷打不动,真正让人感受到专业深度的,是新增的几门专业课:《动物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和《畜牧经济管理》。捧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教材,吴普同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些课程名称,将他从相对宽泛的基础知识,一下子拉近到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专业领域,既感到陌生和压力,也隐隐有一种即将触摸到学科核心的兴奋。或许,知识的深度,能为他撬动命运那沉重的齿轮,提供一丝微弱的力量。
专业课的老师们,风格与基础课老师大相径庭。讲《动物营养学》的老教授,板书密密麻麻,全是各种营养需求公式和氨基酸平衡模型,逻辑严密得像一架精密的仪器;《家畜环境卫生学》的老师则实践经验丰富,讲课喜欢结合真实的牧场案例,从通风采光讲到粪污处理,充满了现场感;《畜牧经济管理》更偏向宏观,涉及成本核算、市场波动和政策影响,打开了另一扇看待畜牧业的窗口。这些课程信息量巨大,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记忆力,更要有理解、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吴普同迅速将自己调整到“战斗”状态。他清楚地知道,时间的流逝和知识的积累,对他而言是唯一的筹码。课余时间,他依然是自习室和图书馆最忠实的“驻扎者”。只是现在,他需要攻克的堡垒更加坚固——《动物营养学》里那些如同天书般的代谢途径图;《家畜环境卫生学》中繁复的环境参数标准和调控原理;《畜牧经济管理》里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案例分析……他像一头沉默的耕牛,在知识的田地里奋力向前,每一步都踏得沉重而坚实。
他依旧偏爱图书馆二楼东侧那个靠窗的位置。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将空气中的尘埃照得纤毫毕现,如同漂浮的金色微尘。他埋首于厚重的专业书籍和密密麻麻的笔记中,时而凝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完全沉浸在由公式、数据和理论构筑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无论是情侣的低声私语,还是其他同学翻阅书页的声响,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偶尔,他会从书海中抬起头,活动一下酸胀的脖颈,目光不经意间掠过不远处。有时会看到梁天赋正和几个学生会的骨干围坐在一起,桌上铺着巨大的海报设计草图,他们激烈地讨论着活动方案、经费预算和“宣传效果”,梁天赋手势有力,言辞自信,掌控着讨论的节奏。那是一个吴普同完全陌生,也无意涉足的世界。
他平静地收回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不同生长阶段猪只的日粮配比”这个具体而微的问题上。他心里如明镜一般。梁天赋有他的广阔舞台和资源人脉,那是属于他的快车道。而自己,只有脚下这条依靠勤奋和汗水一点点开凿的崎岖小径。两条路并行于同一片校园天空下,却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未来。这种分野,无声无息,却清晰得如同刀刻。
宿舍,是这个小小世界的缩影。康大伟忙碌于班务,展现出组织与协调的才干;梁天赋纵横于学生会,经营着他的关系与影响力;李政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李学家洁身自好;张卫平独来独往;杨维嘉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观察着这一切。吴普同身处其中,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坚定的独行者。他参与必要的集体活动,与室友维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将绝大部分的心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那个只有书本、笔记和内心对话的安静世界里。大二的画卷,就在这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流涌动的日常中,徐徐展开。前方的雾霭依然浓重,但他知道,除了握紧手中这支笔,在这条看似狭窄却属于自己的路上走下去,他别无他选。每一次对知识的征服,都是他对抗那宿命般循环的一次微小突围。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