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空气里还残留着周末的慵懒气息,却已然被一种新的、充满开端感的紧张所取代。吴普同早早起床,将准备好的铺盖卷、脸盆暖壶等生活用品仔细捆扎好,又最后检查了一遍那个装着简历、学历证明和几本专业书的帆布包。宿舍里,康大伟还在酣睡,李政和杨维嘉的床铺已经空了,想必是去了图书馆继续他们的考研大业。只有张卫平,也和他一样在默默整理着行装,动作依旧是不急不缓,沉默寡言。
在校门口与马雪艳汇合时,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混合着兴奋与离愁的情绪。马雪艳也背着一个不小的行李包,手里还提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新买的饭盒和洗漱用品。
“路上小心。”吴普同接过她手里比较沉的网兜。
“你也是。”马雪艳看着他,眼神里有不舍,更有鼓励,“到了厂里,凡事多留心,跟老师傅好好学。”
“嗯,我知道。你也是,化验室那些仪器,操作的时候注意安全。”
简单的叮嘱,却饱含着沉甸甸的关切。他们没有过多地缠绵,在校门口匆匆吃了顿早饭,便各自登上了前往不同方向的公交车。车窗内外,两人互相挥手,直到彼此的身影消失在街角。这不是永别,只是短暂分离的开始,但对于热恋中且刚刚结束校园朝夕相处的他们来说,这第一步,依旧踏得有些酸涩。
前往保定南郊的公交车摇摇晃晃。吴普同和张卫平坐在一起,另外两位同班女生宋慧娟和吴玉坐在前排。四人之间并没有太多交流,各自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心中大概都萦绕着对未知工作环境的想象与揣测。
红星饲料厂的厂区在晨光中显得比面试时更具象。白色的办公楼,几栋高大的、传来机器隐隐轰鸣的厂房,以及角落里的食堂和看起来像是宿舍楼的建筑。空气中那股谷物和豆粕混合的、略带甜腥的气味更加浓郁了。
报到流程很简单,在人事科王HR那里办理了登记,领取了工牌和宿舍钥匙。宿舍是八人间,上下铺,条件比较简陋,但还算干净。吴普同和张卫平恰好被分在同一间宿舍,另外几个床位已经有人,是厂里的老员工,此刻都在岗位上。
随后,生产部的刘主管——就是面试时那位斯文的眼镜男,召集了他们四个新人,以及另外几个同样今天报到、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开了个简短的欢迎会,并宣布了分配方案。
“宋慧娟,采购部;吴玉,研发部;吴普同,生产二科;张卫平,生产一科……”刘主管念着名字和部门,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
听到自己和张卫平都被分在了生产部,吴普同并不意外。只是“一科”和“二科”的区别,让他有些好奇。宋慧娟和吴玉脸上则露出了一丝轻松,毕竟采购和研发听起来比生产一线要“舒服”一些。
分配完毕,各自被部门的人领走。一位自称是生产二科班组长、姓陈的中年汉子来接吴普同。陈班长约莫四十多岁,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穿着一身沾满粉尘的蓝色工装,嗓门很大,带着一股风风火火的劲儿。
“小吴是吧?跟我来!”陈班长拍了拍吴普同的肩膀,力道不小,“咱们二科活儿不复杂,就是不能马虎!走,带你去车间看看!”
跟着陈班长走进生产二科的车间,巨大的声浪和混杂的气味瞬间将吴普同包裹。车间高大宽敞,但被各种设备和管道占据得满满当当。机器的轰鸣声、物料传输的哗啦声、制粒机有节奏的“咔哒”声交织在一起,面对面说话都需要提高音量。空气里弥漫着加热后谷物更显浓郁的香气,但也混杂着机械润滑油和些许粉尘的味道。
陈班长一边走,一边大声介绍着流程:“看见没?那边管道送过来的,就是从一科混合熟化好的粉状料!咱们二科两条线,一条是直接打包,就是那边,”他指着一条由封口机、秤重设备和输送带组成的生产线,“另一条就是制粒线,复杂点!”
他带着吴普同走到制粒线旁。只见粉状的饲料被送入一个圆筒状的机器(制粒机),经过高温高压挤压,从底部的模孔中挤出,变成一根根细短的、坚硬的圆柱状颗粒,再经过冷却、筛分,最后输送到包装线进行装袋。
“这制粒机是核心!温度、压力、模孔孔径,都有讲究!出了问题就出废料!”陈班长几乎是在吴普同耳边吼着,“你是工艺员,这些参数要盯紧了!前期跟着老师傅,好好学!”
吴普同看着那不断“吐”出颗粒的机器,听着陈班长的讲解,心中那股学以致用的劲头被点燃了。这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关乎产品质量的生产环节。他认真地点着头,努力记下每一个要点。
工作制度是八小时三班倒,早班(8:00-16:00)、中班(16:00-24:00)、夜班(0:00-8:00),设备基本不停机。工艺员需要跟班走,意味着他也必须适应这种昼夜颠倒的节奏。厂里给新员工安排了师傅,带吴普同的是一位姓李的老师傅,五十多岁,话不多,但经验丰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凡人吴普同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凡人吴普同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