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树立形象
通过网开三面等一系列举动,成汤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德才兼备、深得民心的人设形象。他的仁慈宽厚,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在那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成汤的仁德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百姓们传颂着成汤的故事,将他视为神明般的存在。他们感激成汤对鸟兽的怜悯,更期待他能将这份仁德延续到对百姓的治理中。成汤没有让百姓们失望,他广施仁政,制定法律,建立新的秩序。他鼓励百姓们发展生产,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吊死问疾,让商族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业。
成汤的德才兼备也吸引了众多贤能之士的归附。他们看到成汤不仅有仁德之心,还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国方略。伊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原本是一个厨师,但成汤发现了他的才华,立刻任用他管理国政。伊尹忠心耿耿,精心辅佐成汤,为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汤的人设形象不仅仅在国内深入人心,在诸侯中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的 “不刚不柔”、“不震不动” 的策略,既争取了诸小方国的支持,又不激化与夏桀的矛盾。他的网开三面,让诸侯们看到了他的宽容和大度。他的军事行动,如同一把利剑,斩断了夏桀的暴政,为天下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成汤的形象成为了后世统治者的楷模。他的仁德之治,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以民为本,施仁政,得民心。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三、背后的阳谋
(一)自焚祭天的质疑
商国大旱,成汤自焚祭天,天降大雨。此事被质疑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把戏,目的是树立仁德形象。
在商国历史的长河中,那场大旱带来的困境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成汤面对旱情,毅然决定自焚祭天,此等壮举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质疑之声也逐渐浮现。
有人认为,成汤自焚祭天之举并非出于纯粹的虔诚,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在那个时代,仁德之名对于君主来说至关重要。成汤或许深知这一点,于是通过自焚祭天这一极端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仁德形象,以获取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从政治角度来看,成汤自焚祭天的时机也颇为微妙。当时商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凝聚人心,提升国家的凝聚力。自焚祭天这一行为,无疑为成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他能够在民众心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为日后的统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自焚祭天之后,天降大雨的结果也让人不禁产生怀疑。这是否是一种巧合?还是成汤事先安排好的呢?有人猜测,成汤可能早已掌握了天气变化的规律,或者通过某种手段影响了天气,使得大雨在他自焚祭天后适时降下,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仁德形象。
当然,这些质疑仅仅是一种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成汤自焚祭天的行为,在当时确实展现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也为商国带来了转机。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我们无法确定成汤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
(二)灭葛国的借口
以葛国不祭祀为由,成汤先后送牛羊、派人种地送饭,最终以葛伯杀小孩引起民愤为由灭了葛国,其他诸侯却认为汤的出兵是正义的,这或许是成汤为消灭其他诸侯设下的局。
成汤灭葛国的行动,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正义之举。然而,仔细分析其过程,却不难发现其中或许隐藏着成汤更深层次的谋划。
葛国不祭祀,这在当时被视为大不敬的行为。成汤以此为由,先后采取了送牛羊、派人种地送饭等一系列举措。表面上看,成汤是在关心葛国的百姓,试图引导葛伯走上正途。但实际上,这些行动或许都是成汤为了寻找出兵的借口而精心设计的。
当葛伯杀小孩的事件发生后,成汤终于找到了出兵的绝佳理由。他以民愤难平为由,率领大军攻灭了葛国。这一行动在其他诸侯看来,是正义的惩罚,是对葛伯不仁之举的回应。然而,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呢?
有观点认为,成汤灭葛国并非仅仅是为了惩罚葛伯的罪行,而是他为了消灭其他诸侯而设下的一个局。葛国作为商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汤通过灭葛国,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还可以向其他诸侯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决心。
此外,成汤在灭葛国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手段。他先以道德制高点指责葛伯,赢得了舆论的支持。然后,通过送牛羊、派人种地送饭等行动,展现出自己的仁慈和关怀,进一步赢得了民心。最后,以葛伯杀小孩引起民愤为由出兵,使得自己的行动看起来合情合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