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二十日,南京汤山,36师司令部。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地图上投下一片光斑。宋希濂站在地图前,指尖悬停在北平宛平的位置,眉头紧锁。桌上放着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是派驻北平的参谋李建国发来的急电。
电报内容简短却令人心惊:“日军第20师团主力已全部抵达丰台,与原有驻军汇合。目前宛平城外日军总兵力已逾三万,配备重炮十二门,坦克三十余辆。近日日军侦察机频繁在宛平上空盘旋,地面巡逻队也多次抵近城墙侦察,气氛已至冰点。何基沣旅长判断,日军似在等待某个特定日期,恐有异动。”
“特定日期……”宋希濂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心里隐隐有了不祥的预感。他知道,日军的动作越来越明显,战争的阴云已经在华北上空凝聚到了极致。
“师座,邱参谋长来了。”周明远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宋希濂转过身,看到邱维达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脸色同样凝重。“荫国,刚收到军政部转发的情报,日军在天津的兵站最近活动频繁,大量的弹药和粮食正通过铁路运往丰台。看来,他们在华北的准备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
“何止是华北。”宋希濂指了指桌上的另一份电报,“上海的孙元良也来电,说日军海军陆战队近期增兵了一个大队,吴淞口外的第三舰队也多了两艘巡洋舰。他们在虹桥机场周边的碉堡群也基本完工了,地下工事的规模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大。”
邱维达走到地图前,看着上海的位置:“这是典型的两面牵制策略。他们想让我们顾此失彼,不知道该把主力放在哪边。”
“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宋希濂语气坚定,“华北是门户,平津绝不能丢。但华东是经济命脉,上海同样重要。委员长在昨天的会议上已经定了调子,一旦开战,36师作为中央军精锐,将立刻北上支援华北。华东的防御,主要靠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
他顿了顿,对周明远说:“明远,给李建国回电,让他密切关注日军的动向,特别是他们在七月初的任何异常集结或演习。另外,让他协助何基沣旅长,把我们之前整理的防御要点和反坦克战术再细化一下,尤其是针对日军重炮和坦克的打法。”
“是!”周明远立刻转身去办。
宋希濂又看向邱维达:“维达,部队的备战情况怎么样了?离预定的北上时间越来越近,不能出任何差错。”
“放心吧,荫国。”邱维达回答道,“各部队的紧急集合演练已经进行了五次,最快的一次全师集结完毕只用了35分钟。重炮营的新到的破甲弹也完成了试射,命中率很理想。华侨突击连的巷战和夜战训练也都过关了,陈铭他们连的士气很高。”
“很好。”宋希濂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但不能掉以轻心。告诉各部队长,从今天起,进入特级战备状态。所有官兵取消休假,武器弹药随身携带,饭要吃在岗位上,觉要睡在阵地旁。我们要确保,只要命令一到,火车能立刻开动,部队能立刻投入战斗。”
“明白!”
与此同时,在北平,36师派驻的参谋李建国正化装成一个货郎,挑着担子在宛平城外的村庄里穿行。他的任务是摸清日军前沿阵地的具体部署,特别是那些新架设的重炮位置。
村庄里一片寂静,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吠。村民们大多闭门不出,脸上满是惶恐。李建国知道,这里的人都感受到了战争的临近,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他走到一处高地,假装歇脚,悄悄拿出藏在货担夹层里的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日军阵地。只见日军的帐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几门巨大的150mm重炮直指宛平城墙,炮身上的伪装网在风中微微晃动。阵地周围布满了铁丝网和反坦克壕,几个日军哨兵正端着枪来回巡逻,警惕性极高。
“好家伙,这火力配置,是真想一口吃下宛平啊。”李建国低声骂了一句,快速在心里记下重炮的位置和数量,以及铁丝网的布设密度。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李建国赶紧收起望远镜,低下头假装整理货担。一队日军骑兵从路上经过,为首的军官用望远镜扫了他一眼,见他只是个普通货郎,便没在意,径直走了过去。
直到日军骑兵消失在视线里,李建国才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他不敢多停留,挑着担子快步离开了高地,朝着宛平城门的方向走去。他必须尽快把这些情报传递给何基沣旅长。
回到宛平城内,李建国立刻赶到110旅旅部,见到了何基沣。他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一遍,并拿出了画好的简易地图。
何基沣看着地图,脸色越来越沉:“日军这是铁了心要打了。他们的重炮射程能覆盖整个宛平城,一旦开火,我们的城墙根本挡不住。”
“旅长,我们有宋师长支援的‘铁拳’反坦克榴弹和一批反坦克地雷,只要日军坦克敢冲过来,我们有信心挡住它们。”李建国安慰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