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廿七,南京汤山,36师司令部。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图上投下一道道光影。宋希濂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指尖在北平宛平的位置久久停留。桌上放着一份刚收到的紧急电报,是派驻华北的联络参谋发来的。
电报内容令人心惊:“日军第20师团主力已全部抵达丰台,与驻屯军汇合。宛平城外日军兵力已逾三万,配备重炮十二门,坦克三十余辆。近日日军侦察机频繁抵近侦察,地面巡逻队多次越界挑衅,子弹已打到宛平城墙下。何基沣旅已进入一级战备,判断日军正等待时机,恐有大的动作。”
“时机……”宋希濂低声重复着,眉头紧锁。他知道,日军在华北的调动绝非寻常演习,战争的导火索似乎随时可能被点燃。
“师座,邱参谋长到了。”周明远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宋希濂转过身,看到邱维达拿着一叠文件走进来,脸色同样凝重。“荫国,刚收到军政部的通报,日军在天津的后勤兵站最近异常繁忙,大量弹药、粮食和被服正通过铁路运往丰台。看来,他们在华北的战争准备已经进入尾声了。”
“何止是华北。”宋希濂指了指桌上的另一份电报,“上海的孙元良也来电了。日军海军陆战队新增了一个大队的兵力,吴淞口外的第三舰队也多了两艘巡洋舰。虹桥机场周边的碉堡群和地下工事已经完工,规模远超我们的预估。”
邱维达走到地图前,看着上海的位置:“这是典型的声东击西,想让我们首尾不能相顾。他们在华北制造紧张局势,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同时在上海悄悄增兵,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
“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宋希濂语气坚定,“委员长在昨天的会议上已经明确指示,华北方面由宋哲元的29军为主力坚守,我中央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我们36师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华东的防御准备,特别是上海方向。一旦日军在上海动手,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开赴前线。”
他顿了顿,对周明远说:“明远,给华北的联络参谋回电,让他继续密切监视日军动向,特别是他们在七月初的任何异常集结。同时,将我们掌握的日军重炮和坦克部署情报,整理一份转给何基沣旅长,希望能对他们的防御有所帮助。”
“是!”周明远立刻转身去办。
宋希濂又看向邱维达:“维达,部队的备战情况怎么样了?离预定的开赴上海的时间越来越近,不能有任何疏漏。”
“放心吧,荫国。”邱维达翻开手里的文件,“各部队的紧急集合演练已经完成了五次,最快一次全师集结完毕仅用了32分钟。重炮营的新到破甲弹也完成了试射,命中率达到了九成以上。华侨突击连的巷战和反坦克训练也都通过了考核,陈铭他们士气很高。”
“很好。”宋希濂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但不能掉以轻心。告诉各部队长,从今天起,进入特级战备状态。所有官兵取消一切休假,武器弹药随身携带,食宿全部在营区,确保命令一到,能立即开拔。”
“明白!”
与此同时,在36师的训练场上,华侨突击连正在进行最后的实战化演练。
陈阿福趴在战壕里,手里紧握着一把中正式步枪,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的“敌阵地”。按照演练科目,他们需要在重炮掩护下,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和反坦克壕,攻占前方的碉堡。
“阿福,注意隐蔽!”王大壮趴在他身边,压低声音提醒,“等会儿重炮一响,咱们就快速冲过去,别给‘鬼子’反应的时间。”
陈阿福点点头,手心微微出汗。他能听到远处重炮营传来的隆隆炮声,那是为他们提供“火力支援”的模拟射击。随着一声令下,他跟着王大壮一起,跃出战壕,朝着“敌阵地”冲去。
铁丝网前,几个“日军”士兵正举着步枪射击。陈阿福按照训练时教的要领,一个翻滚躲到土坡后,然后迅速举枪,瞄准其中一个“日军”士兵扣动了扳机——空包弹的“砰”声响起,那个“日军”士兵立刻倒地“阵亡”。
“好样的!”王大壮拍了拍他的肩膀,“冲!拿下碉堡!”
两人一前一后,快速冲到碉堡前。陈阿福掏出一枚手榴弹,拔掉保险销,扔进碉堡的射击孔里。随着一声“轰隆”的爆炸声,碉堡里的“日军”士兵全部“投降”。
演练结束后,连长陈铭走了过来,看着满身是泥的士兵们,大声说道:“不错!刚才的演练很成功!但大家要记住,这只是模拟,真正的战场上,鬼子的火力会比这猛十倍,工事也会比这坚固十倍!到了上海,谁也不许怕死,谁也不许退缩!”
“是!”士兵们齐声喊道,声音震耳欲聋。
陈阿福擦了擦脸上的泥,心里充满了干劲。他想起了父亲在信里说的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在部队好好打仗,就是为咱们华侨争光,为国家争气。”他攥紧了拳头,暗下决心,到了上海,一定要多杀鬼子,绝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