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上海大场北侧的芦苇荡。
陈阿福猫着腰,手里攥着刚领到的苏制夜间侦察望远镜,镜片里的绿光将前方百米外的日军阵地照得隐约可见——三顶军用帐篷沿土坡排列,帐篷外有两个哨兵端着步枪来回踱步,腰间的刺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大壮哥,你看帐篷旁边的油桶,至少有二十个,应该是汽油或者炮弹。”陈阿福压低声音,用手肘碰了碰身边的王大壮,“还有那边的马车,车帘盖得严严实实,说不定装的是粮食。”
王大壮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草图,用树枝在地上比划:“记下来,帐篷三顶,哨兵四个(刚又看到两个在帐篷后),油桶二十,马车三辆。等会儿咱们绕到东侧,看看有没有通讯线,要是能剪断他们的电话线,鬼子传消息就得靠人跑,能慢不少。”
两人这次是跟着36师侦察连出来的,任务是摸清日军在大场北侧的临时补给点部署——昨天白天,日军侦察机在这一带盘旋了三次,宋希濂判断这里可能是日军下一步进攻的物资中转站,必须摸清楚虚实。
借着芦苇的掩护,两人悄悄绕到日军阵地东侧,果然看到两根电话线沿着土坡拉向远处的虹桥方向。王大壮从背包里掏出断线钳,刚要伸手,陈阿福突然拉住他,指了指土坡上的一个黑影——是日军的流动哨,正提着马灯往这边走。
两人立刻趴在芦苇丛里,屏住呼吸。马灯的光晃过他们头顶,黑影嘴里哼着日本小调,脚步慢悠悠的,走到电话线旁还踢了踢电线杆,确认没问题才转身离开。
“好险!”王大壮擦了擦额头的汗,等黑影走远,立刻用断线钳剪断电话线,“走!再去看看马车里装的啥,就撤!”
两人摸到马车旁,陈阿福轻轻掀开一角车帘,一股粮食的香味飘出来——里面装满了袋装的大米和压缩饼干。他刚想再看,远处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帐篷里的日军立刻有了动静,有人喊着“谁?”,马灯的光朝着这边扫来。
“撤!”王大壮拉着陈阿福,转身就往芦苇荡深处跑。身后传来枪声,子弹擦着芦苇杆飞过,两人不敢回头,一直跑了两里地,确认没人追来,才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
“还好没被抓住,”陈阿福从怀里掏出草图,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日军的部署,“这些情报应该能帮师座制定计划。”
王大壮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小子今天表现不错,没慌神,以后能当班长了。”
两人歇了片刻,朝着大场防线的方向往回走。路过一个小村子时,看到村口的打谷场上亮着灯,几个百姓正围着一盏马灯,用稻草编织成捆——是老鞋匠带着村民们在做“防坦克障碍”,把稻草捆浸上煤油,到时候日军坦克来,点着的稻草捆能烧断履带。
“阿福!大壮!你们回来啦!”老鞋匠看到他们,立刻放下手里的稻草,跑过来,“没受伤吧?我煮了姜汤,快喝点暖暖身子。”
陈阿福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滑到胃里:“大爷,我们没事,还摸清了鬼子的补给点,师座肯定高兴。”
老鞋匠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好!好!只要能打鬼子,咱们百姓啥都愿意干!你看,这稻草捆我们今晚能编两百个,明天一早就送到阵地上去。”
此时的真如指挥部,宋希濂正对着地图,和邱维达、周明远分析白天收到的情报。桌上摊着几份电报,其中一份是军统上海站发来的,上面写着“日军第101师团已从国内出发,预计八月初抵达上海,将配合第3、11师团发起总攻”。
“第101师团也来了?”邱维达皱着眉,手指在地图上的吴淞口位置划过,“加上之前的兵力,日军总兵力快到十二万了,咱们的兵力还是有点吃紧。”
宋希濂点点头,拿起另一份电报——是军政部发来的,同意再调拨三十万发步枪弹和十门迫击炮,预计三天内抵达上海。“兵力方面,我已经跟委员长发电报,请求调川军的一个军来支援上海,预计八月中旬能到。在这之前,咱们得靠现有的兵力守住防线。”
他顿了顿,对着周明远说:“让后勤处把新到的迫击炮分给87师和88师,加强他们的防线;另外,把侦察连刚才传回的日军补给点情报整理一下,明天一早发给各部队,让他们制定针对性的袭扰计划,晚上派小股部队去炸鬼子的补给,不让他们安生。”
“是!师座!”周明远转身去办。
【叮!宿主麾下侦察部队成功获取日军补给点情报,触发奖励:积分,苏制燃烧瓶500个(已合理化伪装为“华侨捐赠防御物资”)、德制军用望远镜20具(已合理化伪装为“德国军事顾问团调拨”)。】
淡蓝色的光幕在宋希濂眼前一闪而逝,他不动声色地拿起望远镜的清单,递给邱维达:“把这些望远镜分给各部队的侦察班和哨兵,晚上观察日军动向能更清楚。另外,燃烧瓶送到大场防线,配合百姓编的稻草捆,对付鬼子的坦克效果更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