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蕴藻浜战线的焦土被连绵的秋雨打湿,泥泞不堪。雨水冲刷着血污,却也使得寒意更甚,战壕里的积水没过了小腿,士兵们浸泡在冰冷的泥水中,瑟瑟发抖。昨日的冷枪冷炮似乎也被这场雨暂时压制,战线陷入了一种压抑的、令人不安的宁静。
“妈的,这鬼天气,比小鬼子的子弹还难受!”预一团三连的老兵牛大力蜷缩在一个勉强能挡雨的防炮洞角落里,一边拧着湿透的绑腿,一边低声咒骂。他的军装早已看不出原色,紧紧贴在身上,冷得牙齿打颤。
旁边一个刚补充来的新兵,才十七岁,叫王小川,脸色冻得发青,嘴唇乌紫,忍不住小声啜泣起来:“班……班长,我想家……我想我娘……”
牛大力瞪了他一眼,想骂,看到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又忍住了,粗声粗气地说:“哭啥哭!当兵吃粮,保家卫国,哪有不苦的?想想那些牺牲的弟兄,咱们能活着,就是福气!”他挪了挪身子,把稍微干爽一点的位置让给王小川,“过来点,挤着暖和。把水壶里的热水喝了,别省着。”
另一个老兵从怀里掏出半块被雨水泡得发胀的压缩饼干,掰了一半递给王小川:“小子,吃点东西,肚子里有食就不冷了。记住喽,在阵地上,冷、饿、怕,都得忍着!咱们三十六师,没孬种!”
王小川接过饼干,混着眼泪和雨水往下咽,哽咽着点头。阵地上,类似的情景随处可见。恶劣的环境考验着每一个士兵的生理和心理极限,但老兵们的关怀和榜样作用,如同微弱的火苗,在寒冷的雨夜中传递着一丝温暖和力量。
真如指挥部里,同样潮湿阴冷。宋希濂披着军大衣,站在地图前,听着李慕华的汇报,眉头紧锁。雨水顺着临时搭建的顶棚缝隙滴落,在地上汇成小水洼。
“师座,‘幽灵’连冒雨传回情报,可靠性需进一步核实。”李慕华指着地图上的浦东方向,“他们发现日军在川沙、南汇一带的滩头活动异常,有大量民船被征用集结,且有日军工兵部队秘密勘测的迹象。结合之前截获的日军零星电文,判断日军极有可能在策划一次新的、规模更大的侧后登陆,目标直指浦东,企图迂回包抄我整个淞沪大军后方!”
宋希濂的心猛地一沉。他最担心的事情,似乎正在变成现实。蕴藻浜方向的血战吸引了中国军队的主力,漫长的海岸线则异常空虚。
“消息送出去了吗?”宋希濂急问。
“已经用最紧急的密电发往南京军委会和第三战区司令部了!”周明远答道,“但……雨太大,电台信号不稳定,能否及时收到并引起重视,难说。”
宋希濂沉默片刻,决然道:“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上面!慕华,你立刻以师部名义,起草一份详细的敌情分析和预警报告,附上‘幽灵’连提供的尽可能具体的情报,派最可靠的机要参谋,骑快马,走小路,务必亲自送到张发奎司令官(右翼军总司令,负责浦东防务)手上!同时,抄送一份给近在嘉定的胡宗南第一军!提醒他们加强戒备!”
“是!我马上去办!”李慕华立刻转身去准备。
宋希濂又对周明远说:“明远,我们的防线也不能掉以轻心。鬼子在正面玩‘钝刀割肉’,难保不是麻痹我们。命令各部,雨天更要提高警惕,防止日军利用恶劣天气发动偷袭。尤其是夜间的岗哨,必须双岗,甚至三岗!”
【叮!检测到宿主获知关键战略预警并积极应对,“危机预警”任务触发。】
【任务要求:在72小时内,成功将日军可能登陆浦东的情报送达关键决策层,并促使至少一路友军(张发奎部或胡宗南部)采取实质性防御措施。】
【任务奖励:积分300,000点,“区域战略地图(浦东)”x1(高精度,标注潜在登陆点及地形)。特殊奖励:若情报被采纳并有效防范,获得“战略先知”声望(小幅提升后续建议被高层重视的概率)。】
后方的野战医院,在雨中更显忙乱。伤兵不断被抬进来,泥水、血水混在一起。但与前几日相比,情况有了微妙的好转。那支“华侨爱国医疗队”(系统医疗队)带来的药品和专业人员发挥了巨大作用。
林晓梅正协助陈思成医生给一名腹部重伤的士兵做手术。无影灯下,陈医生手法娴熟沉稳,新的手术器械和充足的磺胺药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血压稳定,准备缝合。”陈医生冷静地说。林晓梅看着伤员逐渐平稳的呼吸,长长舒了口气。手术室外,新搭建的几个防水帐篷里,伤员们得到了相对干燥的环境和及时的治疗,呻吟声似乎也少了一些。
“陈医生,多亏了你们带来的药和设备。”休息间隙,林晓梅由衷地说。
陈思成擦了擦额头的汗,笑了笑:“都是海外同胞的心意。看到这些将士能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我们再辛苦也值得。”系统的医疗支援,在这场冰冷的秋雨中,为无数生命带来了曙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