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四日。天目山在肃清内奸“柴爷”后,迎来一个看似平静的清晨。然而,师部指挥所内,气氛却比前几日更加凝重。昨日审讯“柴爷”得出的“清理者”情报,以及“鹰徽”信号中“东风将至”的警示,如同两块巨石压在宋希濂和核心指挥层的心头。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潜流暗涌,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师部岩洞内,汽灯将人影拉长,晃动在斑驳的岩壁上。宋希濂、政委周明远、参谋长李慕华、一团团长张云鹤、二团团长赵锡田、侦察突击连连长高天亮、游击队长沈青山、敌工科长徐锐、后勤处长王民生等人悉数在座,人人面色严峻。
宋希濂没有寒暄,直接指向地图上几个关键点,开门见山:“‘柴爷’的口供,大家都知道了。除了日军,还有一股被称为‘清理者’的神秘势力,在暗中窥伺,其目标可能不仅是我们,还包括与我们接触的‘戚七’背后力量。而昨夜,‘鹰徽’信号再次出现,‘东风将至’这四个字,意味深长。今天这个会,就是要搞清楚,这‘东风’,到底是什么风?会从哪个方向来?”
参谋长李慕华首先进行情报分析:“综合目前所有信息,‘东风’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军事层面:日军新一轮的大规模扫荡。根据破译的零星电文和前沿观察,日军‘木槿’部队近期调动频繁,补给物资在向前线集结,其航空兵侦察力度加大。这符合大规模进攻的前兆。进攻方向,可能是我根据地东面的‘狮子口’或北面的‘黑云岭’。”
一团团长张云鹤立刻接口:“来吧!兵来将挡!弟兄们刚换了新装备,正憋着劲呢!管他从哪来,保证让他碰得头破血流!”
二团赵锡田相对谨慎:“日军若来,必然吸取教训,攻势会更猛,部署会更周密。我们需提前加固核心阵地,完善纵深防御,并预留足够的预备队。”
李慕华继续分析:“第二,可能指代那股‘清理者’势力的直接干预。‘柴爷’覆灭,对方绝不会善罢甘休。可能会采取更隐蔽、更毒辣的手段,比如针对性的刺杀、更复杂的渗透破坏,甚至可能挑拨我们与‘戚七’势力或地方群众的关系。”
敌工科长徐锐神色凝重:“内部安保必须升级!特别是师部首长、技术骨干以及后勤关键节点的保卫工作。对新人员的审查要更加严格,防止‘清理者’借机渗透。”
游击队长沈青山补充道:“俺们在各村的眼线也得动起来,留意有没有陌生面孔打听特殊消息,特别是关于‘戚七’那边来人的风声。”
李慕华最后说出最令人担忧的一种可能:“第三,这‘东风’,也可能预示着更复杂的战略变局。是否与武汉方向的战局有关?或者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相关?这方面我们情报有限,但不得不防。”
政委周明远总结道:“无论这‘东风’是哪一种,我们都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军事上,积极防御,寸土必争;内部,肃清残敌,巩固根基;对外,尤其是与‘戚七’方面的联系,要更加谨慎,既要借助其力,又要防范风险。”
众人议论纷纷,各种可能性都被提出并讨论应对方案,会议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宋希濂始终沉默地听着,大脑飞速运转,权衡着各种可能性带来的风险和机遇。
最终,他拍板决策:“情况不明,则需以静制动,外松内紧,做好多手准备!”
他具体部署:“一、军事上,张团长、赵团长,你部按第一方案,立即加强狮子口、黑云岭前沿阵地工事,完善雷区、障碍物,侦察分队前出二十里,严密监控敌军动向。高队长,‘猎影’分队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策应各方。”
“二、内部安保,徐科长负责,立即制定并执行‘曙光’安保计划,重点单位、人员实行双重警卫,口令一日三换。同时,在基层官兵和群众中,开展形势教育,鼓舞士气,稳定人心,但暂不公开‘清理者’相关情报,以免引起恐慌。”
“三、情报工作,李参谋统筹,沈队长配合。一要动用一切手段,侦知日军具体进攻计划和时间;二要设法查清‘清理者’的底细和动向;三要尝试破译‘东风’的真实含义。与‘戚七’方面的联络,由李参谋亲自负责,保持沟通,但近期避免大规模人员物资往来,观察其反应。”
“四、后勤保障,王处长,加快物资分发和储备,特别是弹药和急救包。同时,秘密准备第二、第三应急补给点,以防不测。”
“诸位,”宋希濂目光扫过全场,“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东风’,是挑战,也可能蕴藏着机遇!我们要像磐石一样稳住阵脚,像猎鹰一样看清迷雾,随时准备迎接战斗!”
“是!”众人轰然应诺,分头行动。
会议刚结束,哨兵报告,游击队交通员带来一个密封的铁盒,称是“山中友人”所赠。铁盒经过严格检查后打开,里面没有信件,只有一张绘制精细的军用地图详图,重点标注了日军在“狮子口”外侧一个新调防的炮兵阵地的具体坐标、兵力部署、换岗时间,甚至包括一条隐秘的接近路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