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历史长河中,农村曾发生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出现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人。
有些事、有些人,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朋友们就当是个故事,听个乐子也好。
今天要讲的,就是靠山屯里来了几位神秘的“赊刀人”——
他们把菜刀赊给屯里人,不收钱,只说:“等羊过千、牛过万,大米超过一块半,我们才来收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故事发生在小三子九岁那年,也就是七十年代。
有一天,小三子和小虎子兴冲冲地从外边跑回来,三子手里还拎着一把菜刀。
这可把三子妈吓坏了,连忙说道:“你们两个疯孩子,从哪儿拿的菜刀?多危险!赶紧给我放那儿!欠揍了是不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还没等三子说话,小虎子就气喘吁吁地抢着说:“婶、婶子……这刀是买的!不不,也不是买的……没花钱,不用花钱!”
三子妈越听越糊涂:“不是买的,难不成是偷的?我告诉你们,可不能偷东西!小时候偷把刀,长大就敢抢供销社!快放回去!说,哪来的?”
这时三子喘匀了气,赶紧解释:“妈,是买的,但现在不用给钱!井沿那儿来了几个外地人,说话听不太明白,叽里呱啦地说卖刀,但现在不要钱,说以后再收!所以我们就拿了一把跑回来了!”
三子妈一听,更来气了:“俩小子净瞎掰!哪有这种好事?还不要钱?哼,看我不揍你!偷东西不好,撒谎更不行!”
她一边说,一边抄起笤帚疙瘩追着小三子跑。
小三子一边躲一边嚷:“妈!你这人咋不讲理呢?是真的,我没偷也没撒谎!你凭啥打人呀?”
正当娘俩在院子里闹得不可开交时,西院的柱子和柱子媳妇闻声赶来:“婶子,您打三子干啥?这是咋了?”
三子妈气呼呼地说:“他嫂子你可不知道,这小瘪犊子真把我气死了!偷人家的刀不说,还撒谎说是赊来的!你说说,一个小屁孩,谁会把刀赊给他?不揍不行,我看揍都是轻的!”
柱子媳妇一听就笑了:“哎,婶子,三子没撒谎,是真的!您看,我也拿回一把,还有剪子和镰刀呢!不过一家只能拿一个。”
三子妈顿时愣住了:“咋的?还有这种好事?天上真掉馅饼了?”
她好奇心起,也想看个究竟,于是放下笤帚,拿起刀,另一手拽着小三子就往井沿走。
柱子媳妇见状,也跟了上去。
没多大功夫,几人就来到了井沿。
靠山屯的这口老井不知有多少年历史了,连三子爷爷来的时候就有。
井边很宽敞,还有棵大柳树,平时大家都爱在这儿乘凉、担水、聊天、讲闲话,非常热闹。
三子妈走到大树下一看,嗬,人还真不少——
老五他妈、三子爸学校的下放老师王老师、虎子爸,还有一大帮左邻右舍,都围在那儿看热闹。
人群中间是两个南方人:一个老头,一个中年人。
中年男人面前摆着十几把菜刀,嘴里叨咕着类似普通话的方言,反复说着:“我的刀不卖,我就是赊!啥时候来取钱?等羊过千、牛过万、大米超过一块半,我再来收钱!”
旁边有个老头眯着眼晒太阳,一声不吭,他面前摆着几把镰刀头。
大家交头接耳,都觉得稀奇:哪有卖东西主动不要钱、赊给老百姓的?这不是奇闻怪事吗?里头肯定有说法!
多数人只是围观,真正赊了刀的只有四五个人,赊刀人也只记个姓名,其他一概不问。
这其中就包括小三子和柱子媳妇。
据说小三子报名字时只说“小三子”,没姓也没大名,对方就把刀赊给了他——简直太奇怪了。
三子妈见王老师也在,知道他见多识广,是从北京下放来的,就小声问他:“王老师,您说这是咋回事?怎么这么奇怪?”
王老师微微笑了笑,没说话。
三子妈又问:“您说小三子还拎回一把,我怕没这便宜事,正想还回去。您看用不用还?”
王老师只回了两个字:“都行。”然后依旧笑而不语。
三子妈见问不出什么,只好走上前去问道:“那个……刚才我家孩子拿回一把刀,我问问多少钱?”
老头还是不说话,中年人又重复道:“不卖,就赊。等羊过千、牛过万、大米超过一块半,我再来收钱。”
三子妈见他们翻来覆去就这一句,心想这便宜可不能占,就把刀“啪”地扔在地上。
柱子媳妇在一旁犹豫不决。
自从老五不当民兵连长后,柱子就接任了,她怕拿人家的刀算不算干部家属犯错误?
可不拿又舍不得这便宜,正愣神着呢。
而那两位赊刀人,似乎根本不在乎刀有没有人赊,也没人拿他们也不管,只管说那几句话。
这时,后院的老赵头来了。
他是个老庄稼把式,干了一辈子农活,看见岁数大的赊刀人面前有几把镰刀,挨个看了一遍,转身就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东北那些灵异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