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早年间没什么娱乐活动,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就连电灯也时常停电。
茶余饭后,最让老百姓开心的事,除了聚在一起讲故事、闲聊,便是看电影了。
每个村一个月能排上两场露天电影。家家户户搬着凳子、揣上瓜子,热闹非凡。
那些总看不够的半大孩子,一听说邻村有放映的消息,哪怕相隔十几里,也蹬着自行车或撒腿就跑着去。
这天,小三子听说晚上邻屯要放电影,刚过晌午就前后街地跑,满屯子嚷嚷,弄得鸡飞狗跳。
那时大伙刚干完农活回来,吃完午饭正想眯一会儿,被他这么一闹,谁都睡不成。
老李婆子虽不用下地,但也刚吃完饭,正躺在炕上打盹,被他一吵,气得跳起来,举着她那一尺长的大烟袋就要出去揍人:“你这小犊子,一天天作什么妖!啥事不够你得瑟的!”
她嘴里嘟囔着,趿拉着鞋刚走到门口,却被小秋燕拦下了。
秋燕夺过奶奶的烟袋,劝道:“拉倒吧奶奶,谁不知道您稀罕小三子的?真抓住他您也舍不得揍,也就是吓唬吓唬人。您回去歇着,我出去看看咋回事。”
小秋燕、三子、虎子这帮孩子都十二三岁,正是情窦初开、懵懵懂懂的年纪。秋燕出落得越来越俊俏,小三子又是孩子头,班上的孩子都乐意跟他们玩。
这时小三子还在院外扯着脖子喊——其实多半是喊给秋燕听的。
秋燕走出门,朝院外的小三子比划,示意他先走,自己知道了,一会儿就去找他。
小三子一看,这才咧着嘴,乐呵呵地跑去找虎子、二小和后街的顺子他们了。
天刚擦黑,十来个孩子就在屯子口聚集起来,吵吵嚷嚷地准备出发。
去隔壁屯子少说也有七八里地,小三子偷偷把他二哥的二八大杠自行车骑了出来。还有几个孩子也骑了车——他们大多只会“掏裆”骑。
什么叫“掏裆骑”?有过那段经历的朋友一听就明白,眼前立马有画面:就是把一只脚从横梁下方的空当伸到另一侧的脚蹬子上,半圈半圈地蹬。因为腿不够长,跨不过大梁。
农村孩子胆大又皮实,不仅敢骑,还敢带人。
一帮小子呜嗷喊叫地骑着出发,偶尔有人摔了,赶紧爬起来,也没人在意。
虎子胖乎乎的,动作倒灵敏,“蹭”地一下就蹿上小三子的车后座。
小三子很不高兴,朝虎子挤眉弄眼让他下去。虎子偏不,嘴里还嘀咕:“凭啥一出去玩就让秋燕坐你车?明天我让我爹也给我买一辆,我也带小秋燕一回!”
见虎子赖着不动,小三子索性动手把他推了下去:“你没点眼力见儿,这是你坐的地方吗?”
虎子白了他一眼,不情不愿地去了二小的车。于是只剩小三子的车后座还空着。
这时小秋燕来了,很自然地坐了上去。
一帮孩子吵吵闹闹、打打闹闹,直奔邻村而去。十多个岁数不大的孩子骑着二八大杠,还都带着人,那场面既霸气又好笑。
这个屯子叫下洼屯,因地势较低而得名。打谷场上此时热闹非凡,电线杆支好了,银幕挂起来了,放映机也调试完毕。
早早吃完饭的老百姓扛着板凳,占好了前排位置,后边还有人不断涌来。有的端着砂锅,有的拎着瓜子,还有的拿着喝水的碗。
小三子一行人赶到时,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一帮人慌忙撂下自行车去找地方。
好位置早没了,几个高个儿的男孩踮踮脚还能看见,小秋燕和几个女孩却只能看前面人的后脑勺。
小三子机灵,扯着秋燕和伙伴们绕到了银幕后面。“大伙来这边!这边宽敞,没人!咱搁这儿看!”
他一边说,一边搬来几块砖头放在秋燕跟前,让她坐下,还笑嘻嘻地说:“就是字是反的,但听声儿、看人都不耽误!”
大家也没什么意见,反着就反着吧,反正也不看字,对话能听清就行。
说话间,电影开始了。刚刚还吵吵嚷嚷的一群孩子瞬间安静下来,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
只零星听到一些人嗑瓜子的声音,放映中还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哄笑。
大家正看得入神,从银幕正面绕过来两个半大小子,径直朝秋燕走去。
秋燕本能地站起来往后躲了躲。这两人看上去比小三子他们大两三岁,其中一个把脸凑近秋燕,问道:“哎,你十几了?哪个屯子的?”
秋燕吓得往后缩。小三子立刻拦在她身前,厉声问:“你干啥?有啥事?”
那小子一声没吭,吸了一下鼻涕,死死盯着小三子。小三子又顶了一句:“你瞅啥?”
来找茬的孩子回嘴:“瞅你咋的?”——听到这儿,大家可能觉得这两句很熟悉。在东北,无论大人孩子,只要话赶话说到这个份上,就难免要爆发一场“运动战”了。
小三子毫不示弱:“瞅就不行!咋的,仗着比我们大点儿就想欺负人?你也不问问你三爷答不答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东北那些灵异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