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一年清明节,小三子原本打算去给爷爷奶奶和妈妈上坟。
可那时候靠山屯已经开始严抓护林防火,每到清明前后,山上就有联防队员二十四小时轮班看守,不让老百姓上山祭扫。
春天风特别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山火。没办法,那年清明三子就没能去成。
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儿,暗自琢磨:清明没去成,那就等七月十五早点去,多烧些纸钱和金元宝。
这倒不是迷信,就是对逝去的亲人一份念想和寄托。
日子一天天过去,农忙时节也到了。那时候农村活儿多,种地、铲地、趟地,样样都靠人力,不像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
一忙起来,转眼就到了农历七月十五。小三子早早备好了纸钱元宝,就等着找个天气晴朗、没风没雨的日子上山。
计划得挺好,可偏偏这几天李奶奶身子不太舒服。燕子看了,倒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年纪大了常见的毛病,想去城里医院仔细查查。
燕子爹妈忙着地里的活走不开,秋燕就来找小三子,想请他陪着一起去城里,帮忙照应一下奶奶,怕自己一个人顾不过来。
三子一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一来他跟李奶奶感情深,二来这也是个在秋燕面前表现的好机会。
那时三子的二姐也搬来了靠山屯,能帮着照顾老爸,三子也就放心出门。估计这趟得去个两三天,他简单收拾了一下。
老爸也很支持,还悄悄塞给他五百块钱——老爷子是退休教师,有退休金。三子也没推辞,心想这回可得好好表现。
第二天一大早,三子就到秋燕家接上李奶奶,三人一块坐了通勤大客车进城。
这一去就是三天,好在检查下来没什么大事,就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肺功能衰退,需要慢慢调养。
回来的那天晚上,秋燕妈妈做了饭,三子也没客气,留在燕子家吃了。
李奶奶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耳不聋眼不花,吃饭时总是笑呵呵地看着三子,不停地给他夹肉,还对燕子爸妈说:“这回可多亏了三儿,在医院楼上楼下检查,都是他背着我。”
那时候县城的医院也就三四层,没电梯,病人行动不便的都得靠背或抬。
三子憨憨一笑:“奶奶您还跟我客气啥?您不也是我奶奶吗?背您是应该的。”
吃完饭,三子就赶紧回家了——出门三天,还没着过家。
一进门,看见二姐一家三口都在,已经吃过晚饭了。三子从包里掏出从城里买的大麻花和奶粉,先给外甥一根麻花,又掰了一块给老爸。
老爷子刚吃完饭,却还是接过麻花——他就好这一口。以前他出差,总给孩子们带饼干麻花;如今老了,倒过来了,变成孩子们给他买。
时间真能改变一切,最明显的就是人:小孩长大了,年轻的变老了,老的更老了。
见三子回来,二姐一家就回去了,他们家离得不远,走几步就到。
等二姐他们走了,三子陪老爸聊了会儿,各自回屋休息。这几天在城里跑上跑下,实在累得够呛,三子连脸都没洗,倒头就睡。
睡得正沉,他恍惚觉得有人进了屋,还伸手摸他额头。
三子想睁眼看看,眼皮却沉得睁不开,只好含糊问:“谁呀?别闹!”
喊了几声,就听那人说:“小犊子,我是谁?我是你妈!你清明没去上坟,这都快七月十五了,你是不是不打算去了?”
“这几天为你李奶奶忙前忙后,行,她也不是外人,从小看着你长大。回家又给你爸买吃的买喝的,也行,你爸也不是外人。咋的,就你妈是外人?还有最疼你的爷爷!哼,你个没良心的小崽子!”
三子一听,真是老妈的声音,倒也不怕了,忙说:“妈您可别冤枉我!要不是李奶奶突然要去检查,我早就去上坟了。”
“纸钱金元宝我都买好了,就放在仓房里,不信您去看看。妈呀您别吓我,谁不疼我您也得疼我呀,怎么能来吓唬儿子呢?”
“这样,明天一早我就去给您和爷爷送钱去!您别生气,我给您带好吃的,给爷爷带点酒。求您先回去吧,我……我还是有点瘆得慌。”
说完,三子静静等着回话,却再没声音。奇怪的是,这会儿眼睛就能睁开了。
他坐起身,心里直犯嘀咕:刚才那是做梦?还是老妈真回来了?是因为没提前去上坟,老妈不高兴了?
不管怎样,明天一早就得上坟,赶早不赶晚。打定主意,小三子又躺下睡了。
这一觉睡得特别沉,直到天光大亮。起床后,他没跟老爸提昨晚的事,匆匆忙忙做完早饭,拎着袋子先去大成子家小卖店买了酒、槽子糕和桃罐头。
正准备往山上去,正好碰见虎子开着他那辆老爷三轮车也来买东西上坟。
这下可好了,三子正发愁来回十来里路走得累,有顺风车坐可就轻松多了。
虎子买完东西,哥俩一块儿开着三轮车上山。两家的坟地离得不远,三子家的先到,虎子家的还得往前二百多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东北那些灵异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东北那些灵异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