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院子里,清晨的阳光刚把晾在竹竿上的渔网晒出潮气,老根叔就扛着个掉漆的竹筐走了进来。
筐里装着刚从网箱捞上来的扇贝,壳上还挂着晶莹的海水,在阳光下泛着淡紫色的光。
林海正蹲在角落整理新到的增氧机管线,听见脚步声抬头笑:“根叔,今天的扇贝个头够大啊。”
“可不是嘛!” 老根叔把竹筐往水泥地上一放,弯腰捡起个扇贝掂量,“你挂那生态基真管用,比去年同期大了一圈。”
苏晓月从办公室里出来,手里攥着个笔记本,笔尖还沾着墨水:“正好,咱们今天把第一批扇贝清了,算算收益。”
三人围着竹筐忙活起来,把扇贝按大小分拣。
最大的一批直径快有十厘米,壳上的纹路像海浪翻涌;中等的堆在旁边,适合做蒜蓉粉丝贝;最小的则留着,准备分给村民当苗种。
林海负责称重,苏晓月记账,老根叔在旁边搭把手,偶尔跟路过的村民打招呼。
“阿水伯,你要的五十斤苗种放那边了,记得泡海水再下塘。”
老根叔朝着门口喊,阿水伯笑着应了声,扛着筐子走了。
“总重三千二百斤。”
林海把电子秤的数值报给苏晓月,“大的一千五百斤,中号一千二百斤,小号五百斤。”
苏晓月飞快地在本子上算:“大扇贝按市场价八块五一斤,能卖一万两千七百五十块;中号六块五一斤,七千八百块;小号留着分苗,不算收益。总共两万零五百五十块。”
她抬头看向老根叔,“扣除之前买增氧机的两千块,剩下的一万八千五百五十块,按合作社的规矩,咱们留五千当周转金,剩下的一万三千五百五十块分给村民。”
老根叔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名单:“村里参与的有三十五户,平均下来每户能分三百八十五块。”
正说着,几个村民凑了过来,围着账本看,七嘴八舌地讨论。
“比去年多了不少啊!”“可不是嘛,多亏了小林的好法子!” 林海笑着摆手:“是大家一起照看的功劳,我就是搭了把手。”
热闹劲儿还没过去,院门口传来清脆的喊声:“哥!” 林溪背着书包跑进来,辫子上的蝴蝶结歪到了一边。
“怎么放学跑这儿来了?” 林海迎上去,帮她把书包卸下来。
“妈让我跟你要这个月的资料费,还有老师说要订练习册,一共一百八十块。”
林溪掏出个纸条,上面写着费用明细。
林海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递给她:“多的二十块买根笔,别总用快没墨的。”
苏晓月正好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袋草莓味的糖果,塞给林溪:“刚从镇上买的,尝尝。”
林溪接过糖果,小声说了句 “谢谢晓月姐”,红着脸跑了。
“这丫头,越大越害羞。” 林海无奈地笑,苏晓月也跟着笑:“挺好的,比小时候乖多了。”
中午的时候,张秀兰提着个保温桶来合作社,里面装着刚炖好的海带排骨汤,还有几个白面馒头。
“你们忙了一上午,肯定饿了。”
她把桶放在石桌上,给三人盛汤。
林海喝着热汤,听妈妈说家里的事:“你爸昨天去镇上修船,花了三百二十块,还剩点钱给你留着买工具。”
“知道了妈,我这儿有钱,您别操心。” 林海说着,把自己碗里的排骨夹给妈妈,“您也吃点。
吃饭的时候,苏晓月提起合作社的大单:“听海轩的王经理昨天又打电话了,说下周三就要一批石斑鱼,至少二十斤,还要五十斤膏蟹。
咱们现在膏蟹够,但石斑鱼还缺不少。”
老根叔放下碗:“外礁区那边石斑多,就是不好钓。”
林海想了想:“我明天去试试,带上之前兑换的声波诱鱼器,应该能行。”
苏晓月点点头:“我跟你一起去,帮你搭把手。”
下午的阳光没那么烈了,林海和苏晓月没去远海,就在合作社附近的滩涂转了转。
这片滩涂平时没多少人来,淤泥里藏着不少蛏子。
林海激活寻踪手套,蓝光在掌心轻轻跳动,顺着光的指引,他很快找到一片蛏子孔。
“就在这儿了。” 他蹲下身,往孔里撒了点盐,没一会儿,肥硕的蛏子就冒了出来,壳是淡褐色的,像涂了层釉。
苏晓月拿着小铲子帮忙挖,两人配合得很默契。
“你看这个,比拇指还粗。” 苏晓月举起个蛏子,眼里亮晶晶的。
林海笑着点头:“这种蛏子肉嫩,能卖个好价钱。”
挖了一个多小时,桶里的蛏子快满了。林海称重:“足足八斤半。”
按市场价三十五块一斤算,能卖两百九十八块五,苏晓月干脆给了三百块,“凑个整,回头从合作社账上扣。”
回到合作社,两人把蛏子倒进暂养池,看着它们在水里舒展身体。
苏晓月突然想起什么,从办公室里拿出个小盒子:“给你的,上次你说手套有点松,我给你缝了个布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