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合作社的铁门刚拉开一道缝,施工队的王师傅就扛着卷蓝色防水布走了进来。
“今天把防水布铺好,再装过滤棉,傍晚就能试水。” 他把防水布往地上一放,招呼工人搭架子,金属管碰撞的声响在院子里回荡。
老根叔拎着个竹篮跟在后面,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红薯:“早上给你们煮的,填填肚子,干活有力气。”
林海刚帮着工人抬防水布,口袋里的手机就响了 —— 是惠民超市的李姐:“小林,扇贝准备好了吗?上午十点前送过来就行,收银台那边已经备好钱了。”
他挂了电话,转身对苏晓月说:“咱们现在去捞扇贝,别耽误了时间。”
苏晓月赶紧拿上电子秤和网兜,两人往网箱走时,还不忘叮嘱老根叔:“根叔,您帮着照看施工队,有问题给我们打电话。”
网箱里的扇贝经过高级生态基的滋养,壳上泛着莹润的光泽。
林海用网兜捞扇贝时,特意挑外壳完整、闭合紧实的,“这种才新鲜,超市顾客一看就喜欢。”
苏晓月蹲在旁边称重,电子秤的数字跳来跳去:“98 斤……99 斤……101 斤!多了一斤,正好给李姐当添头。”
装扇贝的泡沫箱里垫了层湿海草,防止运输时脱水,苏晓月还在箱角贴了张纸条:“建议 48 小时内食用,口感最佳。”
骑着电动三轮车送扇贝去超市时,风里带着刚割过的青草香。
苏晓月坐在车斗里,怀里抱着泡沫箱,时不时用手摸一摸,怕扇贝被晃到。
“上次张老板说咱们的扇贝比别家的鲜,你说是不是生态基的功劳?” 她侧头问,阳光落在发梢,泛着浅金色。
林海放慢车速,回头笑:“肯定是,你没看扇贝的闭壳肌都比以前壮实?”
到超市时,李姐已经在后门等了。她打开泡沫箱,拿起个扇贝对着光看:“这品相,没话说!” 收银台的小姑娘递过来一沓现金,李姐数了数:“100 斤,8 元 / 斤,正好 800 元,你点点。”
林海接过钱,指尖触到带着体温的纸币,笑着说:“不用点,李姐您办事,我放心。”
李姐拍了拍他的肩膀:“下周还按这个量送,记得留好的。”
返程时路过镇上的小吃摊,林海停下车:“给根叔买糖糕,昨天说好了的。”
摊主正把面团放进油锅,金黄的糖糕浮起来时,香气飘出老远。
“10 个糖糕,30 元对吧?” 林海递过钱,看着摊主撒上白芝麻,糖糕的油光在阳光下格外诱人。
苏晓月凑过来闻了闻:“上次吃的还没忘呢,甜而不腻,比城里的蛋糕还好吃。”
回到合作社时,施工队已经把防水布铺得差不多了。
老根叔正蹲在暂养池边,用手摸防水布的接缝:“这布质量好,能用好几年。”
他接过林海递来的糖糕,咬了一大口,糖汁顺着嘴角往下流:“甜!真甜!比镇上老王卖的还地道。”
工人师傅们也凑过来分糖糕,你一个我一个,院子里满是笑声。
歇了没一会儿,苏晓月突然想起花蛤苗的水温:“昨天看南方苗的池子水温有点低,咱们得去看看。”
两人往苗池跑时,还不忘拿上温度计和一卷透明塑料膜 —— 这是苏父早上特意准备的,说水温低了就盖膜保温。
苗池里的南方花蛤苗果然没昨天活跃,温度计显示只有 16℃,比适宜温度低了 2℃。“赶紧盖膜!” 林海展开塑料膜,苏晓月帮忙固定边角,塑料膜盖在池面上,像给苗池搭了个透明小棚。
“盖膜能提高 2-3℃,正好到适宜温度。” 苏晓月擦了擦额角的汗,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记:“3 月 13 日,南方花蛤苗池盖保温膜,花费 50 元(塑料膜从合作社仓库拿,按采购价记账)。”
林海蹲在池边,看着膜下慢慢活跃起来的花蛤苗,笑着说:“这下不用担心苗种冻死了,等长出壳,就能分去村民的塘口。”
下午三点多,村里的王婶拎着个布袋子来了。
“小林,给我称 10 斤扇贝,昨天吃了邻居家的,说你们合作社的最鲜。”
她把布袋子递过来,眼里满是期待。林海去网箱捞了 10 斤扇贝,苏晓月称重时还多给了半斤:“王婶,这半斤您拿着尝鲜,下次多来照顾生意。”
王婶掏出 100 元,笑着说:“你们年轻人实在,比镇上的贩子强多了,10 元 / 斤对吧?不用找了,零头当跑腿费。”
苏晓月把钱记在账本上:“3 月 13 日,王婶扇贝订单,收入 100 元,支出 0 元,净收入 100 元。”
傍晚时,暂养池终于试水成功。
王师傅打开进水阀,清澈的海水顺着管道流进池里,防水布没一点渗漏。
“晚上把水晾一夜,明天就能存海鲜了。” 他收拾工具时,还不忘叮嘱,“过滤棉要每周换一次,别省这点钱,水质好海鲜才活得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