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王在听完太宰的汇报后,对随何的勇气和决心表示赞赏。他觉得随何所言不无道理,决定接见这位来自汉国的使者,听听他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随何说:“汉王派我恭敬地向大王献上书信,我私下奇怪大王为何与楚国如此亲近!”九江王说:“你也不用觉得奇怪,因为我是向北臣服于楚国的。”听到九江王这么说,随何略作思考便说到:“大王与项王同为一方诸侯,大王却向北臣服于楚国,我想这一定是大王认为楚国强大,在这乱世中是可以依靠的。再项王攻打齐国时,他亲自背负筑城的工具,身先士卒,从不落于人后。这个时候大王应该率领九江的全部军队,并且披甲亲自上阵,为楚国打前锋;然而您只派了四千人去帮助楚国,这样只会让项王对您有怨言呐。自己老大有事,大王难道就是这样办事的吗?想当初汉王攻入彭城时,项王还在齐国。这个时候大王应该率领九江的全部军队迅速的渡过淮河,没日没夜的在彭城下与汉军进行殊死决战,来显示大王的忠诚,但大王却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想要坐收渔翁之利。大王认为依靠别人,难道就是这样对待你所依靠的人吗?我认为大王空有亲近楚国的名义,却想从中获利,随和的言辞可谓说到了九江王的心窝子里。我私下认为大王的这种做法不可取!然而大王不肯背弃楚国,是因为大王认为汉国弱小,没办法和楚国争锋,想要为自己留条退路。
然后楚军虽然强大,但天下人都认为楚国净干一些不义之事,因为楚国背弃诸侯的盟约,杀害了义帝,是不可靠的。而汉王收拢诸侯,率军退守成皋、荥阳,又从蜀、汉两地运来粮草补给大军,挖出深沟筑起高垒,分派兵马把守要塞之地。而楚军这边呢?大军深入敌国八九百里,国内分不出精壮士兵运送粮草,反而派一些老弱之人从千里之外转运粮草,这不是很搞笑吗?现在汉军坚守不动,和楚军打拉锯战,楚军现在面临两难之地,他们是进不能攻,退不能解围,所以说楚军并不可靠。如果说楚国战胜了汉国,诸侯们就会感到恐惧而互相救援。楚国的强大,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然而,这耀眼的光芒却也引来了天下各方势力的觊觎,如同饿狼一般,对楚国虎视眈眈。相比之下,汉国虽然看似弱小,却如同一颗悄然崛起的新星,散发着不容忽视的潜力。在这样的局势下,楚国的强大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它所招来的不仅仅是羡慕和嫉妒,更是天下军队的围剿。而汉国,以其万全之策,巧妙地避开了这些纷争,稳步发展。如此一来,楚国与汉国之间的优劣对比,已然一目了然。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大王竟然没有选择与万全的汉国结盟,反而依附于危亡的楚国。这无疑是一种冒险的决策,让人不禁为大王的未来担忧。我实在难以理解大王的这一举动,私下里也为此感到深深的困惑。我并不是说九江的军队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一举灭亡楚国,但如果大王能够果断发兵背弃楚国,那么项王必定会被牵制在楚国境内。只要项王被困在楚国几个月,汉王便可以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一举夺取天下。到那时,天下尽归汉王所有,而九江也必定会成为大王的囊中之物。
我诚恳地请求大王与我一同提剑归顺汉国,相信汉王一定会对大王加以封赏。如此一来,大王不仅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还能为九江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既能保障自身利益,又能顺应天下大势。九江王听了随何的一番话后,沉默片刻,最终说道:“我愿意听从您的建议。”然而,他的声音却显得有些低沉,似乎还有些许顾虑。虽然九江王表面上答应了我,但他还是不敢公开地背弃楚国,归顺汉国。毕竟,这样的决定关系重大,一旦泄露出去,恐怕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与此同时,楚国派出的使者也到达了九江,但被安排住在驿馆休息,楚国使者心急如焚,不断地催促九江王发兵援楚。就在楚国使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来回踱步的时候,随何直接闯入驿馆,直接没把楚国使者放在眼里,屁股一扭就坐在了楚国使者的上座,厉声说到:“九江王已经答应归顺汉国,怎么还能发兵?”九江王听到这话,表情十分愕然,有点没想到随何会来这一手,只能假装没听到,心里却把随何祖宗都骂了一遍。楚国使者愤然起身,指着九江王,心里有苦不敢说啊,在别人的地盘上一不小心,小命就没了。看到这情形随何趁机对九江王说:“大王,现在事情已经挑明,您可以立即杀掉楚国使者,不要让他回去,然后迅速与汉国合力攻打楚军。”九江王无奈的摆了摆手,说到:“就按使者说的办吧,此时九江王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般,浑身无力的坐了下来。”于是手下人就杀掉了楚国使者,楚国使者临死前指着九江王说到,项王不会放过你的,随后九江王起兵攻打楚国,随着九江王的反叛,楚汉相争的局面发生了大变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资治通鉴新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