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回答非常满意,对他的才华和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决定任命他为江都国的相。与此同时,会稽人庄助也以贤良的身份参加了考试对答,他的表现同样出色,汉武帝对他也十分欣赏,于是提拔他担任中大夫一职。在这之后,丞相卫绾向汉武帝上奏说:此次举荐的贤良中,有些人研究的是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等人的学说,这些学说往往会扰乱国家的政治秩序。因此,我建议将这些人全部遣返,以免他们对国家造成不良影响。汉武帝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最终批准了卫绾的奏请。董仲舒自幼便对《春秋》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孝景帝时期,他就已经担任了博士官。他的言行举止都严格遵循着礼法,从不做任何违背礼仪规范的事情,因此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敬重,大家都以尊敬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当董仲舒被任命为江都国的相后,他开始侍奉江都易王刘非。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此人向来骄横跋扈,喜欢逞强好胜,以勇力自傲。然而,董仲舒却用礼义之道来辅佐和纠正刘非的行为,使得刘非对他也颇为敬重。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春季的二月,汉武帝颁布了一道赦令,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朝廷开始发行三铢钱。?
六月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是丞相卫绾被免职,几天后,汉武帝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窦婴和田蚡都推崇儒家思想,而汉武帝本身也看重儒学,于是两人趁机向汉武帝推荐了代地人赵绾担任御史大夫,兰陵人王臧担任郎中令。赵绾上任后,向汉武帝提议修建 ,作为诸侯朝见天子的场所,并推荐了自己的老师、鲁地名儒申公。这年秋天,汉武帝派使者带着贵重的礼品和驾着舒适的车马,专程前往迎接八十多岁的申公。申公来到长安后,汉武帝就向他询问治国之道,而年迈的申公只说了一句:治理国家不在于说多少漂亮话,关键是要务实做事。 当时汉武帝正喜欢文采辞令,听到申公这么直白的回答,汉武帝直接就被整的沉默了 — 他虽然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但既然已经隆重的把人家请来了,那礼数也不能少了呀,最后就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安排他住在鲁王的官邸,让他参与讨论修建明堂、天子巡视地方、更改历法和礼仪服饰等重要制度改革事宜。
这一年,内史宁成犯罪,被判处髡钳刑。?
公元前139年?,寒风呼啸的冬季十月份,淮南王刘安从封国来到长安朝见武帝。按辈分来说刘安是武帝的叔父、才能也还不错,所以武帝就很尊重他,没事干的时候,武帝就把他召他来交谈,眼看就来到了黄昏,二人这才停下了交谈。?
刘安一向与武安侯田蚡关系好,他来长安朝见天子时,武安侯就到霸上去迎接他,并告诉他说:目前皇上没有太子,大王又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对待百姓也是有仁有义的,这点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如果皇帝突然去世,除了大王之外还有谁能继承帝位呢!刘安听到他这么说,顿时就喜出望外,并给田蚡赠送了丰厚的金钱财物。?
窦太后非常的喜欢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赵绾向武帝说国家政务不要再向太后奏报了,窦太后听说后勃然大怒,说道:他这是想做第二个新垣平吧!接着窦太后就派人暗中搜集赵绾、王臧贪赃的证据,以此责备武帝用人不当;武帝看到这也无话可说,于是就废止了兴建明堂的事,而赵绾等人主张的一切制度全都被废止。武帝把赵绾、王臧交给相关部门去处置,结果他们都自杀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遭到牵连也被免职,申公也以有病为借口,被免职归家。职场真的不好混,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大佬,轻则前途没了,重则命都没了。?
汉景帝在位时,太子太傅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担任了二千石级别的高官。景帝将一家五人的官职加起来算了一下,发现超过了一万,于是就尊称石奋为 万石君。石奋这个人没什么文化,但为人处世那是相当的恭敬谨慎,朝中大臣无人能及。家中有子孙做了小官回家探望,他必定穿上正式的朝服进行接见,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家中有子孙犯错了,他也不直接责骂,而是独自坐到偏房,对着餐桌不吃饭,直到子孙们互相批评,然后由长辈出面求情,犯错者袒露上身请罪并保证改正,他才肯吃饭。即便在家闲居,只要有成年的子孙在身边,他必定衣冠整齐;主持丧事时,他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的影响下,家里的子孙后代都以孝顺谨慎而闻名四方。?后来,儒生赵绾、王臧因为善长写文章获罪了,窦太后就认为儒生虽然有文采但缺乏朴实的作风。再看万石君一家,虽然不善言辞但能踏实的做事,于是窦太后就任命石奋的大儿子石建为宫廷侍卫首领,小儿子石庆为内史(京城行政长官)。石建在汉武帝身边任职时,发现有该劝谏的事,会先让旁人退下,再直言不讳地进言,言辞也十分尖锐;但上朝时与百官一起面见皇帝,却显得十分木讷,话也很少,汉武帝因此对他格外的亲近。石庆曾任太仆(掌管宫廷车马),有一次为武帝驾车,武帝问他拉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竟举起马鞭一匹匹数,确认后才举手回答:六匹。 要知道,石庆在石家兄弟中已是最随意的一个,做事仍然如此的一丝不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资治通鉴新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