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王城南京的隋宫大殿内,檀香袅袅。李世民身着朝服,恭敬地站在殿中,目光落在御座上的少年天子身上——那是隋炀帝的幼子赵王杨佑,如今被耶律现扶持为隋室正统,年号“义宁”,虽无实权,却象征着中原王朝的法统传承。
“唐国使者李世民,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世民躬身行礼,语气恭敬。他深知,辽国虽以武力立国,却借隋室正统收拢人心,如今唐国仍奉隋室为正朔,他作为使者,必须恪守君臣之礼。
御座上的杨佑虽年幼,却在耶律现的教导下颇有帝王气度,他轻声说道:“唐使免礼。听闻秦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赐座。”。他是大隋皇帝,肯定不能称呼李世民这个割据自立者自封的秦王而称他为唐使。
殿侧的宦官搬来座椅,李世民谢恩后坐下,目光不自觉地扫过殿侧的萧皇后——如今的隋室太皇太后。萧皇后身着素色宫装,虽已中年,却依旧风姿绰约,眼神中带着几分历经沧桑的平和。她曾是隋炀帝的皇后,如今却在辽国的庇护下安身,这不禁让李世民心中生出几分感慨。
“唐使此次出使辽国,可有要事禀报?”杨佑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少年人的好奇。
李世民起身答道:“回陛下,臣此次前来,一是代表唐王向陛下问好,愿隋室正统永固;二是为增进唐国与辽国的友谊,共商两国和睦之道。”
萧皇后在一旁轻声说道:“唐使有心了。如今辽国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陛下在耶律可汗的辅佐下,也能安心治理宗室事务,这都是可汗的功劳。唐使若有闲暇,可多在辽国走走,看看这里的民生,或许能有所感悟。”
李世民心中一凛,他知道萧皇后的话意有所指——辽国借隋室正统之名,行一统天下之实,而唐国虽占据关中,却始终不敢称帝,在法统上已落了下风。他躬身应道:“谢太皇太后提点,臣定当遵行。”
觐见结束后,李世民跟着辽官走出隋宫,刚到宫门外,就看到耶律现带着一群人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
“秦王,刚见过陛下和太皇太后,感觉如何?”耶律现走上前,语气带着几分戏谑,“隋室正统在辽国,唐国虽占关中,却始终名不正言不顺,你说,天下百姓会认哪个?”
李世民心中一紧,却也不得不承认,耶律现这步棋走得极高明——扶持隋室正统,既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又能名正言顺地讨伐“叛逆”,而唐国若想称帝,就会落下“篡隋”的骂名,陷入两难境地。
“可汗深谋远虑,世民佩服。”李世民拱手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耶律现笑了笑,侧身让出身后的人:“来,给秦王介绍几位得力助手。这位是房玄龄,现任辽国尚书省左仆射,负责政务;这位是杜如晦,尚书省右仆射,擅长谋划;这位是秦琼,禁军统领,骁勇善战;这位是徐茂公,兵部尚书,精通兵法;这位是尉迟恭,骑兵统领,勇冠三军;这位是程咬金,将领,战功赫赫。”
李世民听到这些名字,瞳孔猛地一缩,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在《辽境日报》上见过这些人的名字,知道他们都是辽国的栋梁之才,却没想到今日能亲眼见到。房玄龄、杜如晦的治国之才,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的骁勇善战,徐茂公的兵法谋略,都是世间少有的,若是能为唐国效力,何愁天下不平?
“久仰诸位大人威名,今日得见,实乃世民之幸。”李世民连忙躬身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他多想上前招揽,可他也知道,这些人早已在辽国身居高位,深得耶律现信任,绝无可能投靠唐国。
房玄龄等人也拱手回礼,目光落在李世民身上,带着几分欣赏,却也有几分疏离。房玄龄率先开口:“秦王之名,我等早有耳闻。听闻秦王在唐国屡立战功,颇有才干,是位难得的英主。”
“大人过奖了。”李世民连忙道,心中却生出几分苦涩——在唐国,他虽有才干,却处处受制于太子和士族,空有抱负而不得施展。
杜如晦笑着补充道:“不过,比起我家可汗,秦王还是稍逊一筹。可汗不仅文韬武略,还心怀天下百姓,创立新式学科,推广农工技术,让辽国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君主,才是天下之福。”
这话一出,秦琼等人纷纷附和:“杜大人说得对!可汗文能写诗着书,创办新学,让寒门子弟也能读书;武能平定四方,建立辽国,打下万里江山。秦王虽有才干,却未能让唐国百姓过上好日子,与可汗相比,确实差了不少。”
李世民站在原地,脸上火辣辣的,却无力反驳——他们说的都是事实。耶律现的学识、胸襟、谋略,以及辽国的治理成果,都远远超过他,甚至超过了唐国的所有人。他看着眼前这些本该在历史上辅佐自己开创盛世的能臣武将,如今却成了耶律现的得力助手,心中满是失落与不甘——若是这些人能为自己效力,唐国或许就不会是如今的模样,他也能有机会与辽国一争高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