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这座在珠江口西岸沉睡了三百年的小城,自葡萄牙人于明朝嘉靖年间借口“晾晒水浸贡物”入据以来,便一直是东西方世界一个奇特而暧昧的交汇点。
一面是圣保禄教堂遗址那被大火熏黑的雄伟前壁,静静地诉说着天主教东渐的辉煌与沧桑;另一面,妈阁庙里终年香火鼎盛,渔民们在袅袅青烟中,向着庇护他们的海上女神虔诚叩拜。
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在这片弹丸之地上奇异地共存,
法理上,清廷仍视澳门为中国领土,葡人仍在这里设立总督,华人社区却早都换了主人。
三方互不侵扰,仿佛早已达成了某种深刻的默契。
然而,自青州的猪仔暴动开始,一种新的、更为刚硬和炽热的气息,正悄然注入这座小城的血脉。
这股气息,源自澳门旁边一座岛上的“振华学营”。
对外,这里是一群渔民占据的大型渔村,拥有一个小型港口,停泊着密密麻麻的渔船,偶尔会有大船靠岸补给。
这里管制森严,民风彪悍,不允许任何商人登陆除了码头以外的区域。
有葡人的官员带着一队士兵试图强行进村,被渔民用血强硬拦了下来。
只有极少数核心人物知晓,在大片的渔村包围之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正在疯狂搏动的心脏——一座壁垒森严、戒备森严的兵工厂。
这颗心脏的每一次搏动,都耗费着海量的金钱与心血,也牵动着远在万里之外的无数人的命运。
它的脉络,早已超越了澳门这座小城,一头连接着北美大陆那片充满机遇与暴力的“金山”,另一头,则深深地扎进了南洋那片广袤而混乱的热带雨林。
这一日,一艘稍大的渔船靠港,陈九下船,悄无声息地抵达了振华学营的后门。
他今日穿着一身素净的长衫,只带了几名战士跟随。
临近工厂,守备更加森严。
这里,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期望的所在,
早在七年前的春天,当陈九还在北美大陆为了生存与尊严而浴血奋战时,他的目光便已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古巴和美国的一切教会他,无论他在旧金山建立起多么庞大的商业帝国,无论他能掌控多少会党的势力,只要他的同胞手中没有足够坚硬的、能与洋人平等对话的“道理”,他们就永远是被圈养的羔羊,命运掌握在屠夫的手中。
而这“道理”,便是钢铁与火焰的道理,是洋枪与大炮的道理。
于是,在那个春天,一支梁伯亲自率领,由最忠诚的老兵和技术工匠组成的探险队,在他的授意下,悄然北上,在远离文明世界视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那片蛮荒的海岸线上,找到了“安定峡谷”。
那是一处与世隔绝、易守难攻的天然良港,如同上帝为他们这些流浪者预留的最后一片应许之地。
安定峡谷的建设,从第一天起,便承载着陈九最核心的战略目标——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不受任何外部势力干扰的军事工业基地。
1873年末,当峡谷内的第一座锯木厂和罐头厂开始为整个基地提供稳定的资金流时,一个更为机密的计划也随之启动。
菲德尔利用其在美国东海岸建立的复杂人脉网络,以“为加拿大铁路公司组建护卫队”为名,高薪挖来了伊森·海耶斯,这位因设计理念过于激进而被柯尔特公司排挤的枪械设计天才。
还有大炮专家和化学家等等,这些招募工作趁着美国动乱,经济萎靡,一直持续不断,不惜代价。
伊森·海耶斯的到来,为安定峡谷的兵工事业带来了第一次技术飞跃。
美国,这个在内战炮火中淬炼出来的工业巨兽,其过度发达的商业环境,催生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最前沿的军事技术,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其专利和设计图纸并非绝对保密。
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和合适的渠道,便能在市场上找到蛛丝马迹。温彻斯特连珠枪(M1873),这支被誉为“征服了西部的枪”的连珠步枪,其核心的杠杆式枪机结构和闭锁原理,对于伊森·海耶斯这样的顶尖工程师而言,并非无法破解的秘密。
在安定峡谷那与世隔绝的环境下,仿制工作进展得还算顺利。
他们对专家很好,甚至不惜血本地维系了这些人的“奢靡”生活,提供雪茄,美酒,咖啡,甚至是儿童用品和裙子。
那里有取之不尽的优质木材,有从附近勘探出的、品质尚可的铁矿,更重要的是,有从美国源源不断运来的、最先进的机床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不到两年时间,第一支完全由华人自主生产的、足以媲美原版的温彻斯特连珠枪,便在安定峡谷的兵工厂里诞生了。
然而,陈九很清楚,安定峡谷虽然安全、隐秘,但它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它太遥远,太孤立。它生产出的武器,可以武装一支秘密的卫队,却无法支撑起一场大规模、高烈度的战争。他需要一个更靠近未来主战场、一个能够将武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的生产与转运基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九两金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九两金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