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的尾翼是用薄铁皮做的,周先生让学徒工剪成长条形,焊在弹体后面,试射时,炮弹果然飞得又直又远。可弹头的引信总出问题,要么早炸,要么落地不炸,急得周先生三天没合眼。
最后还是张守业想出了办法:在引信里加个小弹簧,让撞针只有落地时才会被触发,终于解决了爆炸的问题。当第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三百米外的雪地里,炸起丈高的雪柱时,作坊里的人都欢呼起来。
这种迫击炮,周先生叫它“晋造一型”,炮管长一米二,能打三百五十米,炮弹里装的炸药比火箭筒榴弹多一倍,虽然比日军的正规迫击炮差些,却比掷弹筒强多了。
“先造十门!”王铁柱看着试射的场面,眼里闪着光,“给每个营配一门,练瞄准、练装弹,开春就能用上。”
工人们加班加点,用了一个月造出了十门迫击炮。周先生还让人编了本《迫击炮使用手册》,上面画着怎么调整角度、怎么计算射程,连最笨的战士都能看明白。
有个新战士叫王小虎,以前是个放羊的,学不会瞄准,就用石头在地上画刻度,练了半个月,竟能把炮弹打进百米外的雪窟窿里。周先生拍着他的肩膀笑:“咱的炮不挑人,只要肯下功夫,谁都能成神炮手!”
四、积蓄力量的底气:从武器到人心
开春时,云蒙山根据地已经像个模像样了。兵工厂的仓库里,堆着五百支半自动步枪、三十挺“铁扫帚”、一百具火箭筒和十门迫击炮;青霉素作坊每天能产两百瓶,足够卫生队和换物资用;被服队做了两千套棉衣,仓库里的粮食够全军吃半年。
更重要的是人心。周边百里的百姓,几乎都成了根据地的“编外兵”——有的当向导,有的送情报,有的藏伤员,甚至有孩子帮着放哨。有个七十岁的老汉,把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去参军,说:“你们是来救咱的,俺不能看着你们没人帮忙。”
各“拓荒连”也壮大了。陈二牛的三排已经扩成了连,有两百多人,装备了五支半自动步枪、一挺“铁扫帚”和一具火箭筒,成了能独立作战的队伍。他们在狼牙口的据点,已经能和日军的小股部队正面抗衡。
孙茂才带来了太原城的消息:日军在太原兵工厂加了岗,还从别处调来了一个旅团,看样子是想对云蒙山动大动作。“他们怕了。”孙茂才说,“你们把周边搅得太厉害,再不反扑,恐怕连太原城都保不住。”
王铁柱召集干部们开会,指着地图上的黑风口据点:“日军要来,咱就先下手。用迫击炮轰掉他们的炮楼,用‘尖刀连’撕开防线,争取把黑风口拿下来,打通往大同煤矿的路。”
周先生在一旁补充:“兵工厂还能再扩,只要拿下黑风口,就能从煤矿弄来更多的煤,到时候迫击炮能造得更多,说不定还能造重炮!”
散会后,王铁柱站在山梁上,看着兵工厂的烟囱和练兵场的炊烟,心里踏实得很。他知道,和日军的大部队比,他们还有差距,但积蓄的力量已经足够掀起风浪——手里的武器越来越硬,身边的人越来越多,脚下的地盘越来越稳。
春风吹过,雪开始融化,露出下面黝黑的土地。练兵场的枪声、兵工厂的锤声、百姓们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力量的歌。王铁柱握紧拳头,知道属于他们的春天,快要来了。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x33yq.org)1937年的日子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