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李纨和探春两人便整天在大厅里处理事务、安排事情。宝钗则每天在上房监督查看,一直等到王夫人回来,她们才各自散去。
天晚上做完针线活,在睡觉之前,宝钗还会坐上小轿子,带着大观园里负责夜间巡逻的人,到园子的各个地方巡查一遍。
她们三个人这样齐心协力地管理府中事务,反而比之前凤姐儿掌权的时候更加谨慎小心了。不过,府里上上下下的仆人们都在私下里抱怨:“刚把那个厉害的‘巡海夜叉’弄走,这下又来了三个厉害的‘镇山太岁’,现在连晚上偷偷喝酒玩乐的时间都没有了。”
这一天,王夫人前往锦乡侯府参加宴席。李纨和探春早早地梳洗完毕,在一旁伺候王夫人出门后,便回到大厅里坐下。刚端起茶杯喝了几口,就看见吴新登的媳妇走进来禀报:“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天去世了。昨天已经向太太汇报过,太太说知道了,让回来跟姑娘和奶奶说一声。”说完,她便垂手站在一旁,不再说话。
那时,有不少人都在旁边等着看她们如何处理这件事,大家都想瞧瞧李纨和探春办事的能力:如果处理得妥当,大家自然会心生敬畏;如果稍有不当之处,大家不仅不会信服,还会在出了二门之后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她们。
吴新登的媳妇心里已经有了盘算,如果是在凤姐面前,她肯定会早早地献上殷勤,提出许多建议,还会找出许多以往的例子来,任由凤姐儿挑选实施;如今她瞧不起李纨老实,又觉得探春是个年轻的姑娘,所以只说了这么一句话,想试探她们二人有什么主见。
探春便转头问李纨,李纨想了一会儿,说道:“前几天袭人的母亲去世了,听说赏了四十两银子,那这次也赏她四十两吧。”
吴新登家的媳妇听了,连忙答应了一声“是”,接过对牌就要走。
探春说:“你先别急着去支银子。我且问你:前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有的是府里的家生子,有的是从外面买来的,这赏赐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府里的家生子姨奶奶去世了,赏多少银子?如果是从外面买来的姨奶奶去世了,又赏多少银子?你且说两个例子给我们听听。”
探春一问,负责此事的吴新登家的就全忘了规矩,赶忙赔着笑脸回答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赏赐多点儿少点儿,谁还敢有意见不成?”
探春笑着说道:“你这话可真是荒谬。要我说啊,赏一百两倒挺合适。如果不按照旧例来办,别说是你们会在背后笑话,就是明天见了二奶奶,我也难交代。”
吴新登家的笑着说道:“既然您都这么说了,那我去查查以前的账目,只是现在一时半会儿还真记不起来。”
探春笑着说道:“你在府里办事这么多年了,按说应该是经验丰富,怎么连这点事儿都记不住,反倒跑来为难我们。你平时向二奶奶汇报事情的时候,也是现去查账吗?要是真这样,那凤姐姐可就不算厉害了,只能算宽厚仁慈了!还不赶紧把账目找来给我看看。要是再拖一天,到时候不说你们办事粗心大意,反而会显得我们没有主见、没能力了。”
吴新登家的听了,满脸通红,赶忙转身出去了。其他媳妇们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伸了伸舌头,暗暗咋舌。这边探春又接着处理其他事务。
不一会儿,吴家的仆妇把旧账本取了过来。探春接过账本翻看,发现上面记录着:府里两个家生奴仆的家人去世,赏赐都是二十两银子;而两个不是家生、从外面买来的奴仆家人去世,赏赐都是四十两银子。另外,还有两个同样从外面买来的奴仆,一个家人去世时赏赐了一百两银子,另一个赏赐了六十两银子。这两笔特殊赏赐下面都注明了原因:一个是因要把父母的灵柩运回隔省的老家安葬,所以额外赏了六十两;另一个是现买葬地,额外赏了二十两。探春看完,便把账本递给李纨一同查看。
随后,探春说道:“给她二十两银子就行。把这本账留下,我们再仔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听后,便退下去了。
忽然,赵姨娘走了进来,李纨和探春赶忙起身,请她入座。赵姨娘一坐下,就带着哭腔说道:“这屋里的人,一个个都踩到我头上来了,我也就忍了。可姑娘你,也该替我出出这口恶气啊!”说着,眼泪和鼻涕一起流了下来。
探春见状,连忙说道:“姨娘,您这话是说谁呢?我真是不明白。是谁这么大胆,敢踩姨娘的头?您说出来,我定为您出气。”
赵姨娘抹了把眼泪,气呼呼地说:“就是姑娘你现在在踩我啊!我找谁说理去?”
探春一听,急忙站起身来,急切地说:“姨娘,这话可不能乱说,我哪里敢啊!”李纨也赶紧站起来,想要劝解。
赵姨娘示意她们坐下,接着说道:“你们先别急着劝,听我把话说完。我在这屋里,辛辛苦苦、熬油点灯地过了这么多年,如今都这么大岁数了。我还有个姑娘你,还有个兄弟,可现在呢,我的地位竟然连个袭人都不如了,你说我还有啥脸面?你也没了脸面,就更别说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