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听了,说道:“老爷这话自然是非常在理的。”
随后,贾政叫来屋里一个丫头,让她出去传话给李贵:“等宝玉放学回来,先让他吃完饭,然后再叫他到我这里来,我还有话要问他。”
李贵连忙应道:“是。”
等宝玉放了学,正准备过来给贾政请安,李贵赶忙拦住他说:“二爷先别急着过去。老爷吩咐了,让二爷先吃了饭再过去,说还有话要问二爷呢。”
宝玉听了这话,心里顿时像炸了个闷雷一般,十分忐忑。无奈之下,他只好先去给贾母请了安,然后回到园子里吃饭。他三两口就把饭吃完,匆匆漱了口,便赶忙往贾政这边赶来。
此时,贾政正坐在内书房里,宝玉进来向他请了安,然后恭敬地站在一旁。
贾政开口问道:“这几天我心里有事,也没顾得上问你。那天你说,你师父让你学讲一个月的书后就给你开笔练习写作,现在算起来都快两个月了,你到底开始动笔写文章了没有?”
宝玉回答道:“刚开始写了三次。师父说,先不用急着告诉老爷,等我写得更好些了,再跟老爷说。所以这两天我一直没敢讲。”
贾政又问:“那写的都是什么题目?”
宝玉说:“一个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是《人不知而不愠》,还有一个是《则归墨》共三篇。”
贾政接着问:“都写成稿子了吗?”
宝玉说:“都写好了,而且师父还帮我修改过。”
贾政再问:“那你把稿子带回家里了,还是放在学堂里?”
宝玉说:“放在学堂里了。”
贾政说:“那让人去拿过来,我看看。”
宝玉赶紧让人去传话给茗烟:“让他去学堂,我书桌子的抽屉里有一本薄薄的竹纸本子,上面写着‘窗课’两个字的就是,快拿过来。”
不一会儿,茗烟就把本子拿了过来递给宝玉。宝玉把本子呈给贾政。
贾政翻开本子,看到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原本看到破题是“圣人有志于学,幼而已然矣”,但代儒老师把“幼”字给抹掉了,明确用了“十五”。
贾政说道:“你原本作文时,对‘幼’字的理解就没扣准题目。所谓‘幼’,指的是从出生到十六岁之前这个阶段都算。这篇经文是圣人讲述自己学问修养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话,所以文中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这些时间节点都得明确点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到了哪个年龄段有了怎样的境界,到了另一个年龄段又有了怎样的提升。先生把你的‘幼’字改成了‘十五’,意思就清晰多了。”
接着,贾政看到承题部分被抹去的原文写着:“一个人如果不立志于学习,这是很常见的情况。”
贾政摇了摇头,说道:“这话说得不仅孩子气,而且能看出你本性里就没有做学问的志向。”再看后面的句子“圣人十五岁就立下了志向,这难道不困难吗”,贾政又说:“这更是不像话了。”
随后,贾政看代儒修改后的内容:“哪个人不学习呢,但真正立志于学习的人却很少。这就是圣人为什么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如此自信的原因吧?”
贾政便问宝玉:“修改后的意思你明白吗?”宝玉回答说:“明白。”
接着,贾政又看第二篇文章,题目是《不知而不愠》。他先看了代儒修改后的版本:“不以不知而愠者,终无改其说乐矣。(不因他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的人,始终不会改变内心的愉悦与志向)”然后,贾政眯着眼睛看被抹去的原文,说道:“你写的这是什么?‘能无愠人之心,纯乎学者也(能没有对别人生气的心思,这才是纯粹的学者。)’上一句好像只是单纯地围绕‘而不愠’这三个字来做文章,下一句又和下文‘君子’的范畴有冲突。必须像修改后的这样写才符合题目的要求。而且下句承接了上文的意思,这才符合经文的道理。写文章必须要细心体会、领悟。”宝玉连忙答应着。
贾政接着往下看文章,只见文中写道:“若是不了解情况,没有人不会因此生气的,但这里却并非如此。若不是因为谈论道理而感到快乐,又怎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原本文章末句是“难道不是纯粹的学者吗”。
贾政评价说:“这和破题一样,都存在些问题。不过这样修改后,意思倒也清楚了,还算过得去。”
接下来是第三篇文章,题目是《则归墨》。贾政看了题目,自己仰起头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问宝玉:“你学的功课讲到这里了吗?”
宝玉回答说:“师父说,《孟子》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先讲了《孟子》,大前天刚刚讲完。现在正在讲《论语》的上半部分呢。”
贾政于是看这篇文章的破题和承接部分,发现并没有大的改动。破题写道:“意思是说,除了舍弃杨朱之学,似乎没有别的归宿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