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胆的、近乎离经叛道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如果……如果存在一种人类从未认知的、遍布宇宙的基本实体或场呢?
它不像光子那样传递电磁力,不像胶子那样传递强力,也不像希格斯粒子那样赋予质量。
它是一种更基本的存在,或许是构成空间本身的一种微观“基质”,或许是某种更高维物理在低维世界的投影。
它通常处于绝对的“基态”或“静默态”,与常规物质几乎不发生任何作用,因此迄今为止的所有实验都对它视而不见。
但在某些特定的、极其罕见的条件下——或许是受到某种未知的宇宙周期性过程调制,或许是它与特定能级的核能级发生了极其微弱的共振——它会从“静默态”被激发到某种“活跃态”,并在退激的过程中,释放出极其微小但特征独特的能量包,也就是被“曦和”探测器偶然捕捉到的这些“幽灵信号”。
这个想法让他感到一阵战栗。如果成立,这将不仅仅是发现一种新粒子,而是可能打开一扇通往全新物理世界的大门,一个与现有粒子物理平行、却又更深层的基础层面。
他需要为这个假想中的基本实体命名。
他沉思片刻,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两个字——“灵子”。
“灵”,取其幽微难测、似有还无的特性,如同信号的本质;也暗合其可能涉及更深层物理规律的“灵性”。“子”,则遵循物理学传统,代表其作为一种基本实体的身份。
“灵子”(Lingon)。
一个全新的、假想中的基本物理概念,诞生于这地下两千四百米的寂静深处。
有了这个核心概念,他开始尝试构建一个最简化的“灵子假说”模型框架:
存在性假设: 宇宙中存在一种名为“灵子”的基本场/实体,它是“灵子信号”的载体。
静默态与活跃态: 灵子通常处于静默态,与常规物质相互作用截面近乎为零。
激发机制: 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与宇宙尺度周期性过程或特定核能级共振有关),部分灵子可被激发至活跃态。
信号产生: 活跃态灵子退激时,会释放特征能量(集中在E-742能区附近),并表现出独特的平滑缓变时间形态。
周期性: 激发过程受到一个长周期(由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的调制,反映了其源头或驱动机制的周期性。
这个模型框架极其粗糙,充满了未知参数和待验证的假设。但它成功地、统一地解释了所有已观察到的现象:信号的微弱性、独特的能谱和时间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神秘的时间规律。
陈醒知道,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需要被大量后续实验和理论工作去填充、修正甚至可能推翻的初步构想。但它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将分散的珍珠串成项链的线索。
他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撰写一份全新的报告。报告的标题,他慎重地键入:
《关于“曦和”探测器中异常信号及“灵子”假说的初步说明与论证》
在这份报告中,他首次系统地、完整地呈现了从第一个异常信号的发现,到周期性规律的探寻与验证,再到第七个信号的精准预测的全过程。他详细列出了所有数据和分析方法,坦诚地指出了现有证据的局限性(如信噪比低、样本数量仍有限等)。最后,他才谨慎地提出了“灵子”这一概念,并阐述了其作为解释当前所有现象的一种可能理论框架。
他反复修改措辞,确保每一个结论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每一个推测都明确标注为“假说”。他深知,这份报告一旦提交,将不再仅仅是项目组内部的讨论,它很可能会被送到更高层面的专家手中,接受最严厉的审视和批判。
当他最终点击“保存”按钮时,窗外(想象中的窗外)已是星斗满天。地下实验室依旧恒温、恒湿,一片死寂。
但陈醒的心中,却仿佛有惊雷滚过。
他知道,自己可能刚刚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门后是万丈光芒还是无尽深渊,他无从知晓。但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灵子假说》,于此诞生。它承载着一个年轻科学家在孤独与质疑中坚守的勇气,也承载着人类对宇宙认知边界发起又一次冲击的渴望。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室巨大的全息投影前。那片由中微子数据构成的星云依旧在缓缓旋转。
但现在,在陈醒的眼中,这片星云的背景深处,似乎多了一些更加隐秘、更加基础的“纹理”——那是他想象中的,“灵子”之海泛起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微小涟漪。
文明的认知,或许将因这微小的涟漪,而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灵飞经:中微子纪元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