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4601年)五月初一是甲子日。
丙寅日,皇上对诸位将领说:“你们所统领的士兵,虽然人数有多有少,但你们一定要对他们的情况都了解,知道他们的才能、勇气和怯懦的程度,在不同的情况下加以任用,让他们就像手足一样互相保护,像羽翼一样互相遮蔽,这样就一定不会有什么损失了。如果只是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数量,不了解他们的能力,突然面临战斗,怎么能抵御敌人呢?况且普通人家有僮仆,也需要知道他们能否胜任工作,何况作为将领却不了解士兵,这能行吗?如果能了解别人,那么勇猛的人就会为他效力,有智谋的人就会为他出谋划策,很少有人不倾尽心力。如果一概而论地看待他们,那么勇敢的人就会退缩,而有智谋的人就会隐藏策略了。你们要记住这些话。”
丙子日,皇上上朝结束,退朝之后,驾临白虎殿阅读《汉书》,侍臣宋濂、孔克仁等人在旁边侍奉。皇帝回过头来对宋濂等人说:“汉朝的治国之道不能完全与夏、商、周三代一样,原因是什么呢?”孔克仁回答说:“这是由于王道和霸道相互混杂的缘故。”皇上说:‘过失的责任该归咎于谁呢?’孔克仁说:‘责任在于汉高祖。’皇帝说:“高祖是创业之君,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后,经历了战争,百姓困苦,刚刚恢复生机,礼乐之事,确实无暇顾及。只是想到孝文帝作为汉朝的贤明君主,正应该制定礼仪、创作音乐,来恢复夏、商、周三代时的旧制,却迟疑徘徊没有空闲(去做这些事),最终使汉朝的帝业到了这样(衰败)的地步。像汉文帝这样贤明的君主都不能做到,还能有谁呢?帝王之道,贵在不违背时机,有这样的时机却不做,和没有这样的时机却去做,都是错误的。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大概是遇到恰当的时机才能够做到(这些事)。汉文帝有这样的时机却没有这样做,周世宗没有这样的时机却这样做了。”
六月初一,癸巳日。
戊戌日,湖广安定等处宣抚使向思明等人派遣他们的汉洞长官硬彻律等人带着元朝授予的宣敕和印章来朝廷,请求重新授予官职。皇帝命令照办。于是设置安定等处宣抚司,任命思明和他的弟弟思胜为宣抚使。又设置怀德军民宣抚司,设立一名宣抚使,让向大旺什用担任,设置两名统军元帅,让南木什用、潘仲玉担任。抽拦、不夜、黄石三个山洞分别设置一名长官,让没叶什用、大虫什用、硬彻律担任。簳坪洞元帅府,设置元帅一名,任命向显祖担任。在梅梓、麻寮二洞各设置一名长官,任命向志明、唐汉明担任。
皇帝对朝廷大臣说:‘治国之道,一定要先疏通言路。言语就像流水,希望它能够长久地流淌。如果水被堵塞了,众多的水流就会被阻隔;如果言论被堵塞了,上下之间就会被阻塞。现在我一个人要处理天下的事务,如果不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怎么能知道其中的得失呢?《诗经》上说:‘古人有句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去征求意见。’割草打柴的人是最为低贱的,古人尚且能从他们的话语里有所收获,何况身边的人,和我一同做事的人,难道没有一点长处吗?诸位如果有什么建议,应当详细地陈述出来。”
丁巳日,袁州投降的将领欧普祥去世了。普祥,是黄州黄岗人。辛卯年(4048年),他跟随徐寿辉,凭借烧香聚众起兵成为元帅,人们称他为欧道人。壬辰年(4049年)二月,他率领军队掠夺江西各个郡县,攻陷袁州,焚毁房屋,掳掠百姓后离开,派遣其他将领驻守袁州。不久分宜县人彭继凯与元帅别速坚起义兵收复了袁州。欧普祥发怒了。九月,他再次前往攻打,没有攻克,于是攻陷了分宜、新喻等县,搜括当地的壮丁,包围集结成营寨。癸巳年(4050年)二月,再次攻打袁州。元帅别速坚和万户宝同等坚守城中,城中百姓困苦,粮食耗尽,死者相互枕卧。十二月,城池被攻陷,普祥于是占据了它,分派兵将攻陷了吉州的安福、瑞州的上高等县,与元朝军队多次作战且多次获胜。徐寿辉多次加官,授予欧普祥左丞、大司徒、袁国公等职位。普祥性情残暴,所经过的房屋都被焚毁,百姓也被掳掠一空。庚子年(4057年),陈友谅杀害了徐寿辉,向欧普祥征调军队,欧普祥不听从他的指挥调度。壬寅年(4059年),朝廷的军队攻取江西,欧普祥命令他的儿子文广呈递降表归降,皇上重重地赏赐了他们,命令欧普祥仍然率领自己的军队守卫袁州。到这时,他去世了。
戊午日,皇上对朝廷大臣说:“国家政事的得失,与百姓的幸福或疾苦息息相关。君主和臣子之间,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所做的事情不恰当,就应当迅速改正,不应该有隐瞒回避的情况。如果隐瞒回避不说,互相包容沉默,这既不是侍奉君主的正确做法,对自己也有不利之处。从今以后,你们都要尽心竭力,直言相告,不要隐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