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修官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姚广孝,资政大夫、户部尚书夏原吉,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奉政大夫胡广等人,奉皇帝诏令编纂(此书)。
甲辰年(4061年)春季正月初一(丙寅日),李善长、徐达等人尊奉太祖为吴王。当时群臣因太祖功德日益隆盛,多次上表劝他登基称帝。太祖说:“战争尚未平息,百姓创伤未愈,天命难测,人心未稳,若匆忙称帝,实在无暇顾及。从前周武王攻克商纣后,收存兵器、弓箭,将战马放于华山之南,把牛牧于桃林之野,大规模宣告战事结束,而后才与百姓除旧布新,何曾急于称帝?今日此事暂且搁置,待天下安定后再办也不晚。”群臣仍坚持请求,太祖于是登上吴王位,设立各官府机构与属官,设置中书省:左右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为从一品,左右丞为正二品,参知政事为从二品;左右司郎中为正五品,员外郎为正六品,都事、检校为正七品,照磨、管勾为从七品;参议府参议为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为从三品,断事经历为正七品,知事为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为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为正七品。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事,张昶为左司都事。
丁卯日,下令减免官店征税。此前设置官店征收商税,太祖因税额过重损害百姓,故下令减免。
戊辰日,太祖退朝后对左相国徐达等人说:“你们为百姓着想拥戴我,但建国之初应先整顿纲纪。元朝昏庸混乱,纲纪不立,君主荒淫、大臣专权,赏罚之权下移,导致法令不行、人心涣散,天下动荡。如今你们辅佐我,应借鉴其教训,同心治理国家以成大业,不可苟且因循、空占职位。”又说:“礼法是国家纲纪,礼法确立则人心安定、上下安宁,建国之初此事最为紧要。我当年在濠梁起兵时,见主将皆无礼法,放纵私情、肆意施暴,不懂统御之道,最终败亡。如今我任用的将帅,都是昔日共患难之人,自他们归顺后,我便明确名分与号令,故诸将皆听从命令,不敢有异议。你们作为辅相,应坚守此道,不可始慎终忽。”
庚午日,太祖坐在白虎殿与孔克仁谈论天下形势,说:“自元朝国运衰败,连年战乱加之饥荒瘟疫,十室九空。上天厌恶、百姓困苦,中原豪杰势均力敌、互相敌视,必将生变。想统一他们,短期内难以做到。我计划让两淮、江南各郡归附的百姓,在城附近耕种,训练时为兵,耕种时为农,兵农兼顾,进可攻、退可守;再在两淮运输便利之处囤积粮食,待兵粮充足,伺机行动谋取中原。你认为如何?”孔克仁回答:“积粮练兵、伺机而动,这是长远之策。”
二月初一(乙未日),太祖因诸将久攻武昌不下,亲自前往督师。
辛亥日,太祖抵达武昌,指挥攻城。此前,陈理、太尉张定边见形势危急,暗中派士兵从观音阁坠城逃往岳州,告知丞相张必先前来救援。此时张必先率军抵达,在距城二十里的洪山驻军。太祖命常遇春率五千精锐趁敌军未集结时进攻,敌军大败,张必先被俘。张必先骁勇善战,人称“泼张”,是城中的重要依仗。将他绑至城下示众,太祖喊道:“你们所倚仗的泼张已被擒,还凭什么不投降?”张必先也对张定边呼喊:“我已被俘,事已不成,兄长应自谋出路,速降为好。”张定边吓得说不出话。武昌城东南有高冠山,可俯瞰城中,太祖问诸将:“谁能夺取此地?”傅友德请求前往,率数百人一举攻占,城中敌军更感沮丧。数日后,太祖派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陈理及张定边等人:“陈理若来降,必保其富贵。”罗复仁请求道:“主上推行好生之德,施惠此地,让陈氏遗孤得以保全,我若不食言,虽死无憾。”太祖说:“我兵力并非不足,久驻于此是想等他们自降,以免伤及百姓。你去吧,必不骗你。”罗复仁到城下大哭,陈理受惊召他入城,两人相对痛哭,哭罢罗复仁转达太祖之意,言辞恳切,陈理与张定边于是请求投降。
癸丑日,陈理衔璧肉袒,率太尉张定边等人出城投降。陈理到军营门口时,伏在地上颤抖,不敢抬头。太祖见他年幼,起身扶着他的手说:“我不怪罪你,不必害怕。”命宦官入宫安抚陈友谅的父母,让陈理随意取用府库财物,令其文武官员按顺序出城,家属与财物皆可随身带走。明军围攻武昌六个月才攻克,士兵无人擅自入城,市场安定。城中百姓饥饿困窘,太祖下令发放米粮救济,召见父老安抚慰问,以礼对待陈友谅的父母,百姓十分喜悦,于是汉、沔、荆、岳等地郡县相继归降。
陈友谅之兄陈友才(即“二王”)投降。起初他按陈友谅命令与左丞王忠信镇守潭州,听闻太祖亲征武昌,派王忠信救援,王忠信战败投降。太祖任命王忠信为参政,仍令其镇守潭州。陈友才听说王忠信投降后又来进攻,率军在益阳高山抵抗,王忠信以温和言辞劝降,陈友才于是投降,与儿子一同被送往建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白话明太祖实录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